五月的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几场雨后,干枯的贡格尔草原瞬间变了模样,几乎一夜之间,绿茸茸的草就冒了出来。这样的年景并不多见,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们也不负光阴兴奋地抢夺食物,抢占领地,挖洞筑巢。

六月的一天,居住在保护区的牧民赛西亚拉图给保护区工作人员打电话,说在他家承包的草牧场里发现一只受伤的鹰,保护区接到电话后马上派人前往救助。来到现场,见赛西亚拉图守护着一只大鸟,大鸟的翅膀被缠在铁丝网围栏上,第一感官看,应该是一只猛禽。大鸟见来了许多人,不停地挣扎哀叫,显得慌张不安,眼里流露出恐惧的目光。牧民赛西亚拉图介绍,他今天来牧场放牧,听到有鸟的哀叫声,顺着鸟叫声才找到这只受伤的鹰,他本来想把这只鹰直接解救下来,但这只鹰过于凶狠,没法靠近,所以给保护区打了电话。保护区工作人员仔细观察这只大鸟,见这只大鸟身长80公分左右,羽毛以褐色为主,鸟的上体呈土褐色,下体呈暗土褐色,头小而突出,头顶羽毛浓密色彩较暗,羽翼隐约夹杂着较浓的褐色横斑,尾部呈黑色也夹杂着褐色横斑,胸部、上腹及两肋夹杂着棕色纵纹,嘴黑色,脚淡褐色有毛,在铁丝围栏上扑腾时两翼展示较长,发出粗哑喘息的叫声,偶尔“嘎——嘎”地大叫。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仔细检查这只鸟的特征并反复倾听鸟叫声做出判断,这只大鸟不是鹰,应该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草原雕。

鹰、雕都属于鹰科猛禽类,形态和气质差不多,人们有时鹰、雕、隼分不清,见到这些鸟,习惯都叫它们鹰。如何分辨鹰、雕和隼,一般情况来讲,雕腿上有毛,并且个头大,属于大型猛禽,如金雕、白头海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等;鹰相对雕来说就小了些,如苍鹰、松鹰、雀鹰等,鹰腿上没毛,只有杆,隼有长的羽翼,嘴短而宽,上嘴弯曲并有齿状凸起,飞得较快,在空中直接冲向猎物。

简单地区别:小型的叫隼,体长30至60公分左右;中型的叫鹰,体长50至100公分左右;大型的叫雕,体长80至180公分左右。

人们常说的“老鹰”,学名叫“鸢”,俗称“老鹞子”,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一种中型猛禽,体长约65公分,上体呈暗褐色并夹杂有棕白色,耳的羽毛呈黑褐色,下体大部分为灰棕色带黑褐色纵纹,羽翼有白斑,尾部呈叉状,空中飞翔时翅膀极少震动,好像在高空中悬着。常见于乡村、城镇附近,筑巢筑在高大的树上,巢穴简单由树杈搭建而成,主要吃啮齿动物,也袭击家禽,就是人们常说的“老鹞子叼小鸡”。

保护区工作人员好不容易控制住了这只草原雕。检查它的伤势,发现这只雕的右翅膀被铁丝围栏碰伤,有的羽翼被折断,身体多处被铁丝蒺藜扎伤。保护区工作人员给草原雕的伤口消毒并进行了简单的包扎,然后把它装进专用笼子拉到保护区救助站。

近几年,保护区救助了不少这样受伤的鸟,如大鸨、天鹅、鸿雁、雕、鹰等,这些鸟都是经过牧民围封的草牧场时被铁丝网围栏撞伤或撞死的。现在,保护区的贡格尔草原都已经分给了本地牧民,成了牧民的放牧场或打草场,牧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草牧场,把草原一块一片用铁丝网围栏围起来,网围栏一般高1.5米,围栏上下都是铁蒺藜,动物们都不敢靠近,一旦靠近,就会被扎伤,牧民这样做虽然挡住了其他人家的牲畜侵占自家的草场,但对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来说,有时就是灭顶之灾。

草原雕主要以草原鼠、草原兔、旱獭、沙蜥、草蜥、蛇和鸟类等小型脊椎动物和昆虫为食,偶尔也吃动物尸体和腐肉。它们的活动规律与啮齿类动物活动规律一样,大多早上7至10点和傍晚以后觅食。觅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守在猎物洞口,守株待兔式地等待,当猎物出洞后迅速抓住。二是栖息在高处眺望,然后在草原上翱翔,如果发现猎物,会快速地俯冲,猛地扑向猎物。这只草原雕就是在飞翔时发现了猎物,但它没有发现猎物就在铁丝网边,当它急速俯冲到地面抓猎物时,翅膀撞到铁丝网上,身体被铁蒺藜扎破,猎物没有捕到,差一点终结生命。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最高2500米以上,以达里湖为中界,湖的南面为浑善达克沙地,湖的北面为贡格尔草原,沙地与草原结合,使保护区既有开阔的草原又有荒漠和低山丘陵的荒漠草地,这种地理环境,非常适应草原雕的栖息和繁殖。

保护区内有嘎松山、砧子山、曼陀山等石头山,石头山有悬崖,山顶有堆积的石堆,草原雕就在石头山的悬崖或石头山的石堆上做巢。资料显示,草原雕也有在高高的地面和土堆上做巢穴的,但达里诺尔国家级保护区还没有监测到这种情况。

根据工作需要,保护区监测了一对在曼陀山悬崖上做巢穴的草原雕夫妻。

从曼陀山的山半腰被冲刷的痕迹看,在远古时期,达里湖的水面曾到过这里,这么大的水面维持了很长时间。面对大湖那面的曼陀山,冲刷痕迹下面是长满灌木乔木像馒头一样的山,冲刷痕迹上面是一段段陡峭的悬崖,悬崖有高有低,高的上百米,低的几十米,悬崖上几乎寸草不生,但因为地壳运动火山爆发而成,悬崖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洞穴距地面有五十米以上,由几块巨石堆积而成,洞穴呈方形,长宽有七十公分,洞深约两米,巢穴建在洞当中。曼陀山在贡格尔草原和浑善达克沙地上是一座大山,草原雕站在巢穴门口,贡格尔草原、浑善达克沙地尽在眼中,每天早或晚是草原雕捕猎的时间,它们在巢穴前张望四周,寻找猎物,当它们确定目标后,就从容地飞起,向目标冲去。一只草原雕发现一只比自己大两倍的野猫,野猫在小心翼翼地捕捉草原鼠,它离草原鼠仅两米,看样子草原鼠还没有发现野猫,一边啃食草根,一边悠闲地玩耍,野猫把身子紧紧地贴在地上,匍匐着一点点前进,当它距离草原鼠仅一米时,猛地跳起,向草原鼠扑去,草原鼠还没有反映过来,野猫已经叼住了它,正在野猫高兴之际,草原雕也向野猫发起了攻击,它在空中盘旋侦察中突然发力,向野猫扑去,就在野猫叼住草原鼠的同时,草原雕锋利的爪子也抓住了野猫,然后抓起野猫腾空而起。另一只草原雕在洞穴口瞭望,它发现几只獾正在浑善达克沙地挑逗攻击什么猎物,好奇心鼓舞着它飞了过去,草原雕飞到獾的上空,盘旋几圈后,见四只大小獾在攻击一条一米多长的蛇,草原雕猛地俯冲下去,獾一心用在攻击蛇上,没有发现头顶上的危险,当它们感觉有危险时,急忙躲藏,但为时已晚,草原雕锋利的爪子已经抓住了一只獾的头,其它獾吓蒙了,紧紧地趴在地上,草原雕叼着一只獾飞走了。

4月中旬,这对草原雕产下第一枚卵(草原雕一般4至5月份产卵),陆续产了2枚(每窝产卵2至3枚,通常2枚),卵呈白色,带有红褐色斑点,卵大小约55毫米至55.5毫米左右,基本呈圆形。

草原雕产出第一枚卵后就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雕共同负担。45天左右,小雕出壳,出壳后的小草原雕呈咖啡奶色,羽翼下有白色的横纹,尾显黑色,尾端的白色及羽翼后的白色带与黑色的飞羽形成鲜明对比,羽翼上有两道皮黄色横纹,尾上覆羽有v字形皮黄色斑。

因为第二枚卵还没有孵化出来,草原雕夫妻需要一只在巢穴里孵化还没有孵化好的卵,另一只要出去捕猎,除了自己填饱肚子,还要抚育幼鸟,待小草原雕全部孵化出来后,父母才一起出去捕猎,共同哺育自己的儿女。小草原雕一天天长大,食量渐渐增多,父母们更加辛苦,可以用早出晚归这个词来形容它们捕猎的艰辛。

55天后,8月末左右,小草原雕开始离开巢穴。离开巢穴前,小草原雕可以在巢穴门口的悬崖上自由地走动,父母捕猎没有回来时,这些小雕走出巢穴,在悬崖上蹦蹦跳跳,一边等待父母的归来,一边练练翅膀和胆量。要起飞的日子到了,父母把它们领到巢穴门口的悬崖边,小草原雕望望脚下的悬崖,有些害怕,父母们不断地展翅,好像在演示和鼓励它们,太阳刚刚升起,草原的八月正是猎物最多的季节,雄草原雕“嘎”“嘎”叫了几声,跳下悬崖,飞到空中,他在空中翱翔了几圈,“嘎”“嘎”大叫,像鼓励孩子们,让它们勇敢地跳下悬崖,飞出巢穴。雌草原雕听到了雄草原雕的召唤声,转身鼓励了一下孩子们,也叫着飞向空中,两只小草原雕别无选择,它们在悬崖上展开了翅膀,试探了几次,勇敢地跳下悬崖,而后腾空而起,随父母飞向了贡格尔草原、浑善达克沙地……

草原雕常见于北方干旱的草原,生活懒散,繁殖于西起新疆喀什及天山地区,东至青海、河北、内蒙古东北部。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草原雕,繁殖后有的在这里越冬,有的10至11月份迁徙到南方。草原雕虽然遍布很广,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它的影子,但各地都比较罕见,所以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晋升为国家一家保护动物。

10月末,被保护区救助的那只草原雕的伤完全好了,它换了羽毛,看上去更加漂亮成熟。这只草原雕已经不害怕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了,保护区工作人员给它喂食,它展翅迎接,也鸣叫欢送,随着伤势的好转,它不喜欢这丰衣足食的生活了,它在笼子里翘头以盼,迫切地想要回归大自然。一天,保护区工作人员打开鸟笼,草原雕愣了片刻,警觉地扫视了一下周围环境,看了看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然后煽动几下翅膀,高歌鸣叫着飞向蔚蓝的天空……

草原雕 摄影 王立杰

来源: 达里诺尔野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