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经典的蒙古族民歌《鸿雁》,曾作为热播剧《东归英雄传》的主题歌曲播出,随着电视剧的走红,主题歌更是风靡全球,足以让世界人瞬间欣赏到中国游牧民族的音乐之美。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一个思乡男人的独白,一个人,一杯酒,一缕乡愁,面对苍天,往事历历再现,再饮一杯酒,用酒来麻醉对家乡家人的眷恋。
鸿雁是一种大型候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蒙古民族寄托思念最多的一种大鸟,它春来北国,秋去南方,千百年往返中,承载了蒙古民族游牧生活中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恋。
鸿雁传书,鸿雁是书信往来的代称。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汉朝时,苏武被汉皇帝派去出使匈奴,被匈奴大汗扣留并流放到北海放羊。十年后,汉朝和匈奴和好和亲,汉皇帝向匈奴大汗索要出使的臣子,匈奴大汗说现在不知道出使者在什么地方,是死是活也不确定。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名叫常惠的人知道了此事,他密告汉朝的使者,说苏武现在还活着,在北海一个沼泽地放羊,他出主意说:“你对匈奴大汗讲,汉朝皇帝在打猎时曾猎射过一只鸿雁,鸿雁足上绑着苏武的书信,信中说,他在北海的一块沼泽地放羊,请皇帝救他。汉朝皇帝在你出使时让你把这句话传给大汗……”匈奴大汗是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他们自身就充满了对鸿雁的敬佩,也相信鸿雁能传书信,于是就让苏武等人回汉朝去了。
后来,历朝历代的诗人们就把鸿雁传书写到诗词里,借以寄托对远方亲人友人的思念,对回归故乡的渴望。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唐代王维的《伊州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唐代杜甫的《天末怀李白》。李白遇赦,故友急盼音信,故问“鸿雁”什么时间到?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又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诗人看到鸿雁即希望捎书给家乡亲人。相反,鸿雁春来秋去,诗人们甚想家乡亲人,但鸿雁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家书。李煜《清平乐》:“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都说鸿雁能传书,现在雁来了,书却无。范成大《鹧鹄天》:“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鸿雁从北飞过,可我却没有书信可寄。
鸿雁是家鹅的祖先,是大型水禽,成年鸿雁体长100公分左右,体重3到5千克,雌雄相似,雌鸟略小些。貌似家养的大鹅,体色浅灰褐色,嘴黑色,虹膜红褐色或金黄色,脚呈橙黄色或肉红色,头顶到后颈呈暗棕褐色,前颈呈白色,后颈与前颈黑白两色分明,两翅较短,尾下覆羽为白色,两肋暗红色。
每年3月末4月初从南方迁徙来到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鸿雁喜欢栖息于开阔的平原和草原上的湖泊、水塘、河流及沼泽地附近,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达里湖、岗更湖、多伦湖,还有四条河流,周围有大面积的湿地和水泡子,特别适宜鸿雁的栖息和繁殖。
鸿雁主要吃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湖河,有湿地,有草原,这丰富的地理环境,为鸿雁提供了丰富的美食,所以一些鸿雁迁徙到这里,就不再北去。
鸿雁觅食一般在傍晚或夜间,天刚要黑下来,成群的鸿雁就会飞到目的地,目的地是提前选好的,这样更安全。天亮后,鸿雁们飞离觅食的地方,回湖泊或河中休息,有时也在湖岸上的草地上沙滩上散步。
春天迁徙来的鸿雁,看去数量不大,集小群,一次通常有十几只或二十几只,持续时间达一个月左右。这些鸿雁来到达里诺尔地区,一部分在这里繁殖,另一部分在这里补充能量后去了西伯利亚或外蒙古高原。来达里诺尔地区不离开,进行繁殖的鸿雁,它们在迁往达里诺尔的路途中大多就已结成夫妻了。但也有例外,有个别鸿雁,到了达里诺尔还是孤单一人,它们随其它结成夫妻的鸿雁迁徙而来,到了这里,它们再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鸿雁繁殖期间过着一夫一妻的生活,它们的巢穴多建在达里湖、岗更湖和多伦湖岸边的沼泽地上或芦苇丛中,也有建在贡格尔河、沙里河、亮子河及耗来河岸边的。鸿雁营巢的地方通常植物茂密,所处地理环境闭塞偏僻,一般都是保护区的核心区,或牧民围封的打草场,4月到9月这个期间,人和牲畜都不会来到这里。它们建造的房子也很别致,房子建在密草芦苇中,建房的材料是芦苇和干草,就地取材,把这些干草和芦苇编织成椭圆形,房子大小刚好一只鸿雁能舒服地趴下,椭圆形巢穴中心呈凹陷状,里边放些细软的禾本科植物,也垫些鸟的绒羽或绒毛。
鸿雁每窝产卵4到8枚,卵呈乳白色或淡黄色,椭圆形,平均重130克左右,孵化期28天到30天。
孵化小鸿雁由雌鸟单独完成,雄鸟除了觅食外,一般都守候在雌鸟周围,担任警戒,如果有来者入侵,雄鸟常常伪装成瘸脚或一只翅膀受伤,夸张地大叫着向另一个方向跑去,引诱入侵者远离鸟巢,而雌鸟静静地趴在窝里,一动不动,入侵者一旦没有被雄鸟引走,来侵占巢穴,雄鸟会迅速地赶回来,雌鸟也会从巢穴上冲下来,共同对付入侵者。
小鸿雁出生后就会下水,在父母的带领庇护下到湖里游泳,在湖边的草地上休息觅食。这时,父亲仍然担任警戒任务,出现危险,父亲及时发出警报,并极力引诱对方远离小鸿雁母子,小鸿雁母亲听到丈夫的报警声,会迅速地带领小鸿雁们隐藏起来。
一只草原狐在岗更湖边发现了鸿雁一家,它悄悄地一步一步地向鸿雁一家靠近,当它距离鸿雁一家只有四五米时,小鸿雁爸爸发现了狐狸,它迅速发出警报,并迎面向狐狸冲去,小鸿雁母亲听到警报声,马上带着小鸿雁往湖中心泳去,但此时已经有些晚了,狡猾的狐狸并没有与迎面冲来的小鸿雁爸爸纠缠,直接向小鸿雁母子扑去,小鸿雁母亲见躲藏已经来不及了,它丢下孩子,不假思索地迎了上去,与狐狸对峙,小鸿雁的爸爸也赶来了,鸿雁夫妻与狐狸“扭打”在一起,小鸿雁往湖深处撤离,鸿雁夫妻边打边向湖深处撤离,到了一定深的湖水中,狐狸只好望水兴叹了。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到这个季节,会经常上演鸟狐大战,其结果狐狸很少取胜。
鸿雁父母抚养孩子并不是一直抚养到成年,6月中旬到7月中旬,大鸿雁开始换羽,这时的大鸿雁会丧失飞行技能,它们离开小鸿雁,躲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脱胎换骨去了,而小鸿雁也会独立生活了。
到了9月下旬至10月末,鸿雁们开始在达里湖周围集聚,开始了它们一年一度的南迁,这些鸿雁有的是在本地繁殖的,更多的来自外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鸿雁集聚不像蓑羽鹤,蓑羽鹤从外蒙古或西伯利亚飞来,总是聚大群,每群都在千只以上,而且来时都集中在几天时间,鸿雁聚小群,迁徙时常常数十数百,千只大群非常罕见,而且它们来时走时都是迁来一批,走一批,迁徙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鸿雁喜欢大家庭生活,迁徙季节,组成大小不一的群体,这样便于他们的安全,集群后,鸿雁们觅食,群体中总有几个哨兵,为这个群体站岗放哨,这些哨兵站在高处,不吃不喝,非常尽职尽责,如有什么危险,它们会大声高叫,首先飞向天空,其他鸿雁听到报警声,会迅速起飞,随预警的鸿雁,飞向远方。
南来北去的鸿雁在天空中飞翔时非常有序,它们排列整齐,成“一”字或“人”字缓缓前行,飞时头颈向前伸直,脚紧贴在腹部下,起飞时有些笨重,但飞到空中,就能自由地飞翔了。
秋天,北去的鸿雁到底飞向哪里?
古人一说去了湖南的衡阳,衡阳有个回雁峰,传说鸿雁飞至而止,不再南飞。有诗为证,王勃《滕王阁序》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云:“晴天归路好相逢,正是峰前归雁时。”
古人二说是去了江西的大庾岭。如诗人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云:“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来归。”
其实,南去的鸿雁之所以南去,就是为了越冬,鸿雁一般在北方繁殖,到南方越冬,越冬地很广,一般在长江中下游及山东、江苏、福建等省份。
鸿雁边飞边叫,声似“嗯嗯”之音,叫时声音洪亮清晰,音色单声但拖的很长,数里之外就能听到它们的叫声。古人根据鸿雁的叫声,赋予了鸿雁哀鸣和孤雁失群的文化内涵。
哀鸿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这里把鸿雁比喻成流离失所的灾民。后来很多诗人,把战争给平民百姓带来的灾难,比作哀鸿,如李硕《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黄侃《水龙吟秋花》:“天涯吟望,哀鸿遍地,都成愁侣。”古人写孤雁失群都是从鸿雁叫声入笔,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薛道衡《出塞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其实作者并不是单一写孤雁的叫声,而是抓住了鸿雁的鸣叫声,与落日、西风、寒夜、霜天的凄凉景色相呼应,抒写出一个游子的怀人思远,睹物念乡的自伤情怀。正如诗人杜甫《孤雁》写道:“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李硕《送魏万之京》感慨曰:“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鸿雁家族是家养大鹅的祖先,也是中国传统狩猎对象,20世纪60年代前,鸿雁种群数量较大,但近几年来,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据国际水禽研究机构调查表明,现在越冬迁徙的鸿雁种群全世界不到2万只,大部分都在中国。鸿雁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除了被狩猎,主要是栖息地环境所致,保护鸿雁的种群数量,就必须保护鸿雁栖息地的环境,现鸿雁已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和红皮书。
鸿雁 摄影 张新伟
来源: 达里诺尔野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