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角是在民间有着较高使用率和知名度,虽然名称相似、功效却不相同的两位“老朋友”。那么,它们是凭借什么成为“民间明星”?各自又具备哪些特殊技能呢?请跟药娃一起来看看吧。
主角一:西替利嗪
西替利嗪是一种常用的抗过敏药,与我们常说的扑尔敏(即马来酸氯苯那敏)属于同一类药,临床主要用于季节性鼻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及过敏引起的瘙痒和荨麻疹的对症治疗。
西替利嗪有多种口服剂型,其中片剂常用于6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滴剂及糖浆剂由于方便准确调整剂量,还常用于2-6岁的儿童。通常,西替利嗪睡前服用1次即可。为什么要强调睡前服用呢?这是因为它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果白天服用,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而晚上服用,正好可以利用其抑制作用使睡眠更好。西替利嗪是第二代抗过敏药,与第一代抗过敏药扑尔敏相比,其疗效更为显著,不良反应也更少,仅少数患者服用后会有头痛、头晕、口干、腹部不适等副作用,相对比较安全。但要注意,饮酒后不要服用西替利嗪,因为酒精也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与西替利嗪的中枢抑制作用叠加后,可能会导致危险的发生。
主角二:氟桂利嗪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中老年人都有过头晕头痛的经历,诊疗时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它,临床上主要将其用于偏头痛及眩晕的治疗。氟桂利嗪口服后迅速起效,一般两小时左右就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
对于65岁以下患者,建议每晚服用10毫克氟桂利嗪;而对于65岁以上的患者,每晚5毫克即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药也是建议晚上服用,难道与前面提到的西替利嗪有类似的原因?没错!氟桂利嗪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嗜睡和疲惫感。很多头疼、头晕的患者会伴有睡眠质量差,晚上服用正好可以利用其副作用来改善睡眠,同时又能改善头疼、头晕。同样,氟桂利嗪也要避免与酒精、催眠药或镇静药等合用,以防过度镇静造成的危险。需要注意的是,在症状控制后,应及时停用氟桂利嗪,使用最长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尤其是老年人,长期服用会发生很多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锥体外系副作用,患者会出现手抖、浑身僵硬等情况。此外,长期服用氟桂利嗪还容易诱发抑郁,所以有抑郁症病史、帕金森病或其他锥体外系疾病症状的患者都禁止服用。
西替利嗪是一种抗过敏药,安全性较高;氟桂利嗪是一种抗眩晕和头痛药,副作用较多,不可长期服用。两种药物都最好在睡前服用。
来源: 药葫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