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很多人会问,胆囊里为啥会有结石?哪些人容易得胆囊结石?胆石症病人有什么症状?如何才能及时发现?如何应对?下面就听听专家怎么说。

| 胆囊内为什么会有结石?

胆囊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个人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简单来说,任何影响人体胆固醇与胆汁酸和磷脂浓度比例和造成胆汁瘀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

| 哪些人容易得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人,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40岁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高脂血症、糖尿病、肝硬化、溶血性贫血,家族胆囊结石病史等因素都可引起胆囊结石。但是随着饮食习惯和规律的改变,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中不吃早餐和高脂饮食习惯的增加,使胆囊结石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 胆囊结石会引起什么症状呢?如何才能及时发现?

胆囊结石的诊断要注意早期的识别,因为大部分的病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常规体检已成为识别胆囊结石的重要手段;一部分病人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上腹有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等,常常被认为胃病,因此,要注意胆囊结石和胃病的区别,不要将胆囊结石误以为是“胃病”。临床典型的胆绞痛病史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腹部超声即可明确诊断,必要时可结合CT和磁共振检查判断。

| 如何预防胆囊结石?

饮食结构对胆囊结石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经常食用高纤维食物能有效减少胆囊结石的发生,少吃油腻和炸、烤食物,多吃坚果类、蔬菜和水果也能减少胆囊结石的形成。另外,规律的三餐饮食是预防胆囊结石的一个重要方法,尤其吃早餐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早上胆囊内胆汁明显浓缩,进食后排出这些胆汁对于预防结石的形成很重要。

| 胆囊结石可能对人体造成哪些影响?

大多数胆囊结石病人可无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而部分胆囊结石通常会引起急性或慢性胆囊炎,炎症反复发作可能影响工作和生活,如果出现胆囊炎症持续发展,会出现胆囊壁坏死穿孔、腹膜炎,严重时也可能危及生命。研究表明,70%的胆囊癌病人与胆囊结石反复引起胆囊炎有关。

| 所有胆囊结石病人都需要切除胆囊吗?

对于无症状性胆囊结石病人,在欧美国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以非手术观察治疗为主,不需要采用任何内、外科手段进行干预,除非存在胆囊壁钙化、合并占位性病变等,一般不主张积极施行胆囊切除术,同时也不做保胆取石手术。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和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内针对此类病人治疗尚未达成共识。笔者团队认为,对于能定期体检、无明显症状且胆囊存在功能的无症状病人,我们对外科手术治疗不持积极态度。

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病人,建议手术治疗:

(1)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疼痛不适者。

(2)40岁以上、长期胆囊结石病史的肥胖女性。

(3)高龄病人,基础疾病较多者。

(4)体检发现结石数量多及直径≥2-3cm、胆囊萎缩、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合并胆囊息肉≥1cm等怀疑有恶变风险者。

首选的手术方法是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开腹相比同样有效,并具有恢复快、创伤小、疼痛轻、瘢痕不易发现等优点。目前胆囊切除术仍是世界公认的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

| “没胆了”之后有什么影响?

胆汁的分泌来源于肝脏,胆囊并不能产生胆汁,其主要功能是浓缩和贮存胆汁,因此切除胆囊后胆汁的分泌不受影响。胆囊切除后的短期内需低脂饮食,一般2-3月后胆管会代偿性扩张起到部分胆囊的作用,可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有一些病人术后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可能与手术改变胆汁排泄规律有关,可通过补充消化酶、促进胆汁排泄、肠道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对症治疗,一般均可改善。总体来说,胆囊切除术后,对生活的影响较小。

| 胆囊切除是不是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结石问题?

胆囊切除后,胆道系统的其他部位包括肝内外胆管仍有结石形成的可能,因为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成因与胆囊结石有所不同,比如胆色素代谢障碍、胆道解剖异常、胆道逆行性感染等,所以少部分人在胆囊切除后仍可能发生肝内外胆管结石。

| 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更复杂吗?怎么处理?

相较胆囊结石,肝外和肝内胆管结石更复杂;对于胆道系统有人用胆管树来比喻,肝外胆管是树干,肝内胆管是树枝,在这些位置都可能出现结石,也会进一步影响胆汁的流出,如果结石把树干或一部分树枝堵住胆汁流不出来,病人会出现症状,所以要尽早解决结石。

具体方式包括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乳头切开(EST)取石以及手术,因为术中或术后结合胆道镜,结石很容易取净。具体更深入的问题需要医生根据每个病情详细说明。

作者 | 张学文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普外中心肝胆胰外科专家、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肝胆胰恶性肿瘤及腹膜后肿物的复杂手术治疗及肝胆胰疑难危重病例的治疗,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变化、肝储备功能围手术期评估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先后开展多项肝胆胰外科疾病新技术新疗法。

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手术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专业委员会普通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临床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首批中国医师协会腔镜外科医师培训基地主任、第五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吉林省医师协会普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第一届吉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同时担任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九版)》《普通外科学(第二版)》等教材编委,《美国外科学年鉴(中文版)》《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国际外科学杂志》《肝癌电子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杂志副主编。

曾获“吉林省政府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卫生厅突出贡献中青年人才”、“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奖”、“吉林大学医学教育贡献奖”、“吉林大学师德标兵”、“吉林大学白求恩名师”、“吉林大学白求恩名医”、“吉林大学‘三育人’标兵”等荣誉称号。曾获全国第二届普通外科中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吉林大学医疗成果奖9项、长春市科技进步奖1项。发表SCI及中华系列杂志等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副主编著作6部。

| 学科简介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成立于2013年2月,作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吉林省规模最大的肝胆胰外科诊疗中心之一。科室现有在职医生2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2人,80%医生具有博士学位;在职护士33人,其中专科护士7人,主管护师以上11人。

科室是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组副组长单位,吉林省医师协会普外科医师分会主委单位,国家级普外科临床专科培训基地,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优势学科。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获得资金支持近千万,获得省、市、学校科研医疗奖项10余项,年发表SCI以及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

来源: 吉林科普微窗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