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把《西游记》当作一本心理学启蒙读物来读,会蛮有意思的。现乱弹一二。

唐 僧

唐僧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一个人的主体(身体)。

他是“肉身凡胎”,上不了天,入不了地,降不了妖,擒不了魔。肉体的能力多有限啊,仅拿视觉来说吧,肉眼所能见的光波仅在波长380—780纳米之间,只占整个电磁波谱中极为狭窄的一段(附图4-6)。他没有“火眼金睛”,所以只见阳面不见阴面,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妖魔鬼怪摇身一变,就把他懵得一愣一愣。

附图4-6 电磁波谱与可见光

这就足以解释,人类为什么总是会经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爱因斯坦认为:可观察的世界并不“存在”。我们所感觉到的,并非都是可靠的;我们所感觉不到的,也并非不正在对我们施以侵害——慢慢上升的水温,可以让金鱼在毫无觉察中死去。

心理咨询的任务,就是及时、准确地找出危害人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各种错误认知并加以矫正。

可世上最宝贵的就是人的肉体呀,他是“金蝉子转世、十世修行的罗汉”。各路妖魔鬼怪(一是有形的,比喻侵害人体的各种病菌;二是无形的,比喻迷惑人的各种不健康心理),都绞尽脑汁想吃到唐僧肉,吃一块即可长生不老。 唐僧到西天极乐世界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不断成长,实现自我和谐的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本善,人都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潜能,只要条件具备,人可以通过自我引导,使生命迈向成长、迈向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生命成长的最高境界。

可人的肉身如此脆弱,怎么抵御这诸多的磨难和诱惑,最终修成正果? 于是他的几个徒弟现身了。

孙悟空

随着身体的发育,心灵和思维开始活动——于是唐僧有了他的大徒弟孙悟空,还得到了白龙马——所谓“心猿意马”是也。

这大徒弟着实厉害,天不怕地不怕,腾云驾雾,变化多端,无所不能——这不正是我们一颗穿越时空、自由自在的心灵吗?

而白龙马呢,则代表着一个人的意志——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不管山高路险,始终“马蹄朝西”。

在花果山水帘洞的“游戏”中,人的心灵逐渐成熟。“大闹天宫”是幼年“第一逆反期”的必然结果。在痛快淋漓地反抗了权威的同时,这泼猴也实实在在领教了这个世界“规则”的强大,然后才不得不经历“五行山下定心猿”的五百年漫长煎熬,方得以“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是:第一,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第二,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第三,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第一逆反期是指幼儿在成长到3-4岁左右时所表现出来的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对原有的父母控制进行反抗和挑战的现象。逆反期幼儿希望父母和周围人接纳自己“长大了、很能干”的现实,积极要求参与成人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感,“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对父母的要求和指令,常常说“不!”喜欢说“我自己做!”喜欢听“你真棒!”如何适应儿童的发展需要是众多家长面临的重要问题。父母要明确逆反期是人的成长中的正常现象。

按常理来说,唐僧有了悟空的鼎力相助,应算是身心合一、如虎添翼,取经路上大可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可这只能是心理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唐僧天生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对悟空的所作所为要不断怀疑和限制,关键时候甚至使用杀手锏——念紧箍咒,让可怜的悟空头痛欲裂、无计可施。 而一旦师徒不和(即身心不和谐),妖魔鬼怪便乘机作祟、制造事端,“心乱神昏诸病作”。

经历的波折多了,孙悟空也总结出了对付主人的办法,那就是去找如来、求观音——如来者,如其本来也,观音者,观世上之音也,总之就是让客观事实说话! 在客观事实面前,唐僧总是无条件接受,服帖得很,足见孺子可教也。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即“机体智慧”。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经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被歪曲;只要具备了一定的环境条件,能够让我们认真关注、倾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从而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协调,生命就能迈向自我成长、自我实现。

耐人寻味的是,西行路上曾出现过真假两个悟空,以至“二心搅乱大乾坤”,这在心理学上又作何解释?

来看出现两个孙悟空的背景:取经路上师徒发生较大分歧,好心不仅没有得到好报,反而受到主人二次驱逐。身心出现冲突、排斥,是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明显的两极性: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的过程,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爱就有恨,有紧张就有轻松,有激动就有平静,它们都构成了对立的情绪情感的两极。在人的高级情感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

所以说,真假本是心猿的两面。正像在我们身上,随时存在着正义与邪恶的两面一样。真的、善的、美的东西一旦受到怀疑、排斥,假的、恶的、丑的东西便立刻乘虚而入、鸠占鹊巢。

请时刻爱护和善待我们一颗至纯至善的心灵吧,她娇贵无比,经不起太多的曲解和践踏。

猪八戒

除了孙悟空,西行路上另一个必不可少的助手,就是猪八戒。 从猪悟能身上,我们看到了维持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本能。 你说他憨呆也好,说他缺乏修养也罢,总之他从来不会委屈自己的感觉,不知文饰自己的情绪,不懂压抑自己的需要和动机,饿了张嘴就吃,困了倒头便睡,见了貌美异性就顿生怜惜之心。 你是不用担心他会得抑郁症、焦虑症之类病症的,小病小灾他完全有能力免疫。想当年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三藏逢灾,意马败战,还不是靠了老猪不远万里横渡东洋,花果山义激猴王,师徒方转危为安、重归正途?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生理或生物的需要,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因此又叫缺失性需要。也只有当所有较低层次的需要都持续不断地得到满足时,人才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

正是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见惯了太多的缛文繁节、虚浮做作,所以猪八戒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有媒体调查,不少女性甚至把猪八戒当成理想中的老公形象。人们越来越渴望看到性情之清醇、生命之璞真、生活之简约。这是人性的回归,是人本主义对抗“神本主义”的胜利。

沙悟净

悟净——不但要讲究身体的洁净,更要讲究心灵的洁净。只有注意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才能确保身心健康成长。 沙僧的这一角色职能,决定了他的苦行僧形象。他讲究的是涤垢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本体常清净,方可论元初;沙门修炼纷纷士,断欲忘情即是禅;须着意,要心坚,一尘不染月当天。他没有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也没有猪八戒的坦诚率直。这个人显得枯燥单调有余,生机趣味不足,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属于那种一不在跟前就被遗忘的主儿。 但取经路上是断然少不了他的。你看,他心态平和,无欲无求,少言寡语,执著冷静,勤恳厚道,忠于职守。有了他的存在,三藏师徒方能“打开欲网,跳出情牢,放马西行”。 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什么叫淡然?淡然首先是心灵的洁净,是许由在颍水边洗掉升官发财之语的漠然;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是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是苏东坡告别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后面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释然;是洪应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然;是赵朴初“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的坦然。

唐僧正是靠了仨徒弟,方抵御住了各种妖魔鬼怪的侵袭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最终抵达西天极乐世界,“功成行满见真如”。

每人都有仨徒弟,自我和谐靠自己。只要我们正确驾驭和运用这“三个徒弟”,就必定能够克服人世间的一切纷扰困惑,峰回路转,苦尽甘来,一步步迈向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和谐的人生佳境。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让心回家:系统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作者:李不言)

来源: 李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