飑【biāo】线不读【bāo】线,当你听到这个词时脑海里一定能将这个汉字与大风联系在一起。你知道吗,这个汉字是气象界独有的汉字。

图/网络

想象一下,风都被包起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有人将“飑线”称为强对流天气中的航母,它真的有如此大的威力吗?

什么是飑线?

飑线是一种强对流天气,具体来说飑线是排列成带状的雷暴群,是一条范围较小、生命史较短的不连续强对流天气线。其宽度由不及一千米至几千米,最宽至几十千米,长度一般由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维持时间由几小时至十几小时。

它来临时会出现风向突变、风力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等强天气现象。飑线主要发生在炎热的季节里,发生之前多属晴热天气,气温较高,风力微弱,风向杂乱,空气温度大,天气闷热,具备雷雨条件,且多发生在下午至晚上。

大部分飑线与锋面活动有关,主要发生在地面冷锋前100~500千米的暖区内。

飑线处于雷暴云下沉冷空气的前缘,空间结构和冷锋酷似,都是冷暖空气的分界面,过境时都伴有风向急转,风力猛增,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加之它又常出现在冷锋附近,因此,容易把它与冷锋混淆。尽管飑线与冷锋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差异,故又常将飑线称为“伪冷锋”或“假冷锋”。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冷锋是两种不同性质气团的分界面,是大尺度系统,而飑线则是在同一气团内部形成和传播的中尺度系统;

2.飑线附近的天气现象比冷锋天气剧烈得多,气象要素的变率也比冷锋附近的大得多;

3.飑线的移速一般比冷锋要快,有时甚至比冷锋快2~3倍;

4.飑线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而冷锋没有。

在众多强对流天气之中,飑线以“带状” 的影响范围和暴躁的脾气著称。飑线所过之处,往往暴雨、大风、闪电、冰雹一齐袭来,有时甚至发生龙卷风。

飑线绝对可以堪称强对流天气里的“航空母舰”。

虽然飑线暴虐不堪,可飑线出现前天气却较好,降水区多在飑线后。

飑线灾害过后的现场满目疮痍。

如果追求严格的定义,飑线的长度需要大于50公里,长宽比不小于5。但在较为宽泛的定义下,呈现出线状分布的强对流天气均可称为飑线。

是谁让它成为了“航母”?

有不同特征的两个气团相互碰撞是飑线产生的必要条件。最常见的情况是冷气团碰撞,但有时是干空气与湿空气碰撞。当干冷空气南下时,经过温度较高的地区,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热力结构,上下层热力分布差异,使得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加上一定的湿度条件,就容易出现对流性天气。

与所有强对流天气相同,飑线同样来源于不稳定的大气环境,并受地形影响。当对流层低层被暖湿气流占据,而高层被冷空气占据,形成上冷下暖的结构时,大气的不稳定结构就会形成,大气中会积蓄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当合适的触发机制存在时,不稳定能量就会释放,飑线天气就会产生。

飑线发生的条件

除此之外,飑线的发生还与高空风场密切相关,当高空存在大风速区也就是急流时,这种上下气层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异较大,即存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对于飑线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

最后,地形不仅在开始阶段影响飑线,并且对于飑线的维持也有重要意义,相较于山区存在大摩擦和阻挡作用的不利因素,强的飑线更容易在大平原地区发生。

总的来所,飑线的形成机理很复杂,形式也有不同。但归根结底,它最初都是由一个个雷暴单体发展而来~

地理题中的飑线

2012年6月29日晚至30日晨,美国东部遭遇风暴袭击,此次灾情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大范围强对流风暴,这种现象与气象学所述“飑线”相似。飑线过境时,风向突变,气压涌升、气温急降,同时,狂风、雨雹交加,造成严重的灾害。据此完成5~6题。

5.6月29日,美国东部的天气特点最可能是

A.高温、高湿 B.凉爽、干燥

C.高温、干燥 D.凉爽、湿润

6.根据材料推断,关于“飑线”天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飑线常常与暖锋相伴发生

B.飑线通常形成于热气团的边缘

C.飑线前方多为强劲的偏北风

D.飑线降水都发生在前方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A B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飑线是指带状的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一种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图1为2013年3月19日19时10分,福建的飑线雷达图(雷达回波强度值越大,降雨、降雪可能性越大),此次飑线天气造成福建多地受灾,福州部分地区内涝严重。图2为福建断裂带分布示意图。

图1 图2

(1)指出此次飑线天气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9分)(2)简述福州为减轻城市内涝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向左滑动找答案

(1)(9分)崩塌、滑坡、泥石流(3分)。 断裂发育,岩石破碎(2分);地处山区,地形坡度大(2分);降水集中,多暴雨。(2分)

(2)(6分)加强暴雨天气的监测;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加强排水工程建设;增加市区绿地面积,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以上任意回答3个即可得6分)

试题分析:

(1)此次飑线天气是由强对流天气带来的降水,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是滑坡、泥石流和崩塌。该灾害形成自然原因从以下方面分析①地势起伏;②降水强度;③植被覆盖率,土质条件

(2)减轻城市内涝应采取措施排水,从工程措和生物措施考虑;①增加植被覆盖率;②加强预报和预测;③加强规划;④加强排水

重刊者注:本文系谢皆兵老师旧作,原刊于2020年2月20日(点击日期查阅)地理蹊公众号。略有改动。

图片来自百度搜图

综合自中国气象数据网,地理蹊有所增补

来源: 地理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