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翁帆教授的生日,也是他执教50周年纪念日。
翁教授的亲朋挚友和在校学生,把会议室挤得满满的。
一块大蛋糕上插满了蜡烛,中间竖了杆形似“风帆”的小旗。
这是按翁帆教授的意思特制的。
翁教授原名叫翁远祖,是这所著名航海学校的终身教授,出身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浙江一带著名的企业家。
解放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翁帆考上了世界著名的航海学校——英国皇家海军学院。
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是所要求严格、训练刻苦的专业航海学校。
从小瘦弱的翁帆克服了许多困难和波折。一次海上训练时,他不幸摔伤了腿。
父亲知道后,劝其退学返回故里,继承父业。
翁帆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一个轰动英国乃至世界的事件,不仅让翁帆留了下来,还使翁远祖改名为翁帆。
这是个什么样的事件呢?
埋藏在翁帆教授心里的半个世纪的“秘密”,今日终于“真相大白”。
事情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主角名叫彭林,一名来自中国海南岛的年轻水手。
这年,彭林刚满25岁,在一艘英国货船“斑莱门德”号上做水手。
一天,“斑莱门德”号刚刚驶离开普敦港不久,不幸被潜伏多时的纳粹潜艇击沉。
彭林穿着救生衣爬上了一个小小的木制救生艇,开始了孤独漫长的海上漂泊。
救生艇上除了一块帆布风帆、几筒饼干、一罐淡水、几发照明弹和一支手电筒外,没有其他物品。
彭林精心地盘算着:每日三餐,每日二块饼干、几口淡水。这种生活顶多维持个把月。
彭林渴望来自海上的营救。
但是,每次机会都错过了。一次,一艘货船从他身边“擦肩”而过。另一次是架标有美国国旗的巡逻机,在救生筏上空盘旋片刻却远离而去。更不可思议的是,一艘纳粹的潜艇发现了他,虽然没有伤害他,仍将他交给命运去摆布。
沮丧、寂寞、饥饿和孤独,困扰和威胁着年仅25岁的彭林。
死神几乎随时逼近彭林。
彭林没有退缩,他设法维持生命,自己解救自己。
“我要活下去!”
淡水消耗殆尽,他拆下救生衣上的帆布制成了个小容器,收集雨水;食物断炊,他捕鱼充饥;没有鱼线,他硬是把又粗又硬的缆绳捣鼓成细软的鱼线,用仅剩下的最后一块饼干做诱饵。
鱼儿上钩了,他把鱼肉做成生鱼片,鱼血成了最佳的“饮料”。
一天,筏上晒的鱼片引来了几只贪食的海鸥,彭林想起了小时候鸟窝掏小鸟的情节。他从筏底采来海草码成一个“鸟窝”,把鱼片搁在窝边,海鸥终于飞落下来。
彭林未费吹灰之力,把海鸥捉到了手,吮吸了海鸥的血和内脏的水分,美餐一顿海鸥肉。
为了保持自身的体能和力量,风平浪静时,彭林坚持下海围绕救生筏游泳。大西洋的烈日烤的彭林全身黝黑,活像一位非洲的渔民。
浩瀚的大西洋是鲨鱼的天堂,鲨鱼经常神气活现出现在救生筏的周围。
彭林决定捕捉鲨鱼。
他加固了鱼线,把海鸥的残肉做诱饵。鲨鱼终于上钩了。经过一番厮杀,鲨鱼成了他的“救命恩人”,鲨鱼内脏的鲜血,使他断了水的身体得以补充,割下的鲨鱼鳍成了美味佳肴。
就这样,彭林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持生命,与饥饿、恐怖、孤独、死亡……做斗争。
彭林还用“一”和“×”分别代表白昼和夜晚,写在风帆上来计算日子。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但是,无论风平浪静还是波浪滔天,每天清晨,彭林总是把那惨遭风吹浪打已经千疮百孔的风帆升上桅顶。
风帆给了彭林动力,也给了他希望。
彭林发现远处海面上有条货船的影子。彭林拼命挥动着风帆,竭力地呼喊着:“胜利了!”
货船发现了彭林。
彭林被救上船,并送经坐落在亚马孙河入海口的贝伦港。
此时,彭林已经在大西洋里漂浮了131天。
彭林横渡了大西洋,创造了航海史的纪录。
他上岸后,竟无须人搀扶,在巴西稍加休息和治疗后,来到美国纽约。
这位25岁的年青水手,受到当地居民的高度赞扬和热烈欢迎。
彭林获得了许多荣誉。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亲自授予彭林大英帝国勋章。
“班莱门德”号船东把一块镶有铁锚的手表赠送给彭林。美国国会还通过了一项特别的移民法规,欢迎和希望彭林定居在美国。
彭林只身在大西洋漂流了131天的惊人壮举,传遍了英伦诸岛,惊动了世界。
彭林在海上的拼搏精神和生存方法,被英国海军部印成了小册子《永不消失的风帆》,发至每条舰船和海军学校的学生手里。
此刻,在海军学院就读,对自己的前途还犹豫不决的翁帆,拿着这本小册子,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那只吹不倒的“风帆”一直在他的脑海里飘扬,“我要为中国人争光”他终于下定决心。
随即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翁帆。
翁帆坚持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了业回到祖国,从一名水手做起,终于成为一名知名的航海家、著名的航海教授。
来源: 中国航海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