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网上大火的健身活动,举铁、跑步可能都得往后排排。随便上网刷刷,这届00后怎么都开始打太极、练八段锦了?
▲百度搜索
眼看着气温逐步上升,春天的到来让很多人摩拳擦掌,准备开始实施“冬眠”了几个月的健身计划。不管是跟随潮流来一套“古法健身”舒展身子,还是常规的跑步与训练,比起“马克”起来的轻松,但真到动起来的时候,就和想的完全不一样。
穿上最贵的专业健身服饰,戴上耳机,播放自己精心挑选的运动歌单,活动关节做好了热身……运动的氛围烘托到这里,打算好好跑个几公里。结果刚跑五分钟,突然感觉整个人累到发懵。以为平时回去休息一天就好了,结果这次一连难受了好几个礼拜。
出现这种状态,是因为你一段时间内运动量超过恢复能力,使得身体有点“吃不消”了。用一个专业名词概括,你这是得了“过度训练综合征”(Overtraining Syndrome)。因此在锻炼的时候,我们得随时关注运动强度和身体的变化,但往往,我们的关注方式多停留在靠自己的“感觉”。殊不知这种健康盲区,可能会对我们自己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那么,究竟什么是“过度训练综合征”?
01 身体的“求救”
你或许并不知情
在专业的运动员中,一直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有时候明明努力训练没有偷懒,取得的成绩反而越来越差。不仅如此,运动员有时在锻炼后会感觉异常的肌肉酸痛、长时间的全身疲劳,休息几天后情况并不会好转,甚至开始失眠、厌食、产生焦虑的情绪。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测量,研究人员发现了这是由于短期运动过量引起的“过度训练综合征”。
随着大家对于运动和健身越来越重视,这种过度训练的情况越发普遍,甚至出现在了很多初学者的身上。
过度训练带来的不适不仅仅是简单的“累”,这种累已经影响到身体内部了。过度训练会导致交感神经的投入降低或出现过度的副交感神经刺激,从而使得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降低,这些变化可能与抑郁有关。
不仅如此,锻炼后的静息心率与最大摄氧量也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大量的过度训练还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工作,从而影响皮质醇浓度、总睾酮浓度的水平,给身体甚至情绪带来不适的反应。
运动本来应该是一个让人身心愉悦,提高荷尔蒙的事情,如果引发抑郁确实得不偿失。想要避免“过度训练综合征”,一是要好好休息,保证训练后的恢复。更重要的是要制定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同时在训练时关注身体的情况,确保身体的各项指标没有“超载”。
不过,主观很难感知什么情况运动已经“过头”了,但其实我们的身体指标早就在“呼救”。运动时,有很多我们难以感知的身体信号都在时刻变化,而它们就像身体的“晴雨表”一样,传达着当下身体的情况。
02 运动同样要讲究方式方法
循序渐进才能有效锻炼
运动也不是“一次性逞强”,而是要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有的人跑1公里就已经不行了,有的人跑了5公里却没啥事,但对前者而说,他可能已经运动过度了。
身体的指标则可以较好的反应运动强度。一般来说,运动强度可以参考最大心率。用220减去当前年龄就可以估算当下的最大心率。中等强度运动的目标心率一般在最大心率的50%-70%,剧烈运动则在70%-85%。
如果你只是大病初愈想进行一些恢复锻炼、或是刚刚开始运动,最好循序渐进。这时候很容易出现没跑几下心率就达到剧烈运动的心率指标的情况,这时候对你来说已经是“高强度”锻炼了。
除了运动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观察心率,在日常,静息心率、血氧等身体指标也可以反应我们的健康状态。比如发烧时,体温每上升一摄氏度,心率会增快约10次/分。另外很多疾病还会影响身体的血氧饱和度,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满血复活”了,但血氧饱和度依然低于正常水平,这种情况下贸然锻炼就有可能出现额外的风险。
03 运动要量力而行
科学健身很重要
1、避免同一项目的过度长时间、高强度训练,尤其是单一肌肉或单一肌群的高强度训练,建议多项目交叉训练。
2、加强适应性训练,包括训练时间、强度、耐热能力等。
3、运动前应做好热身运动,比如原地踏步、交叉步、开合跳等,准备活动持续5-10分钟,让心肺和肌肉准备好。
4、注意劳逸结合,在进行大运动量训练之前要有足够休息,身体不适、感冒、发热和疲劳状态下应尽量避免参加训练。
5、避免在阳光直射、炎热潮湿的夏季中午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可选择较凉爽的清晨,以利机体散热。
6、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应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尤其钠、钾离子,以对抗脱水,维持体液的平衡。
春季成为了很多人开始锻炼、恢复锻炼的时机。但多变的气温、高发的流感以及还没完全恢复的身体都在限制着运动的效果。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运动和锻炼不能只靠着一腔热血。如果身体还没完全被“唤醒”,稍有不慎运动带来的可能就是负面作用。避免“过度训练综合征”,需要我们对身体的各项指标有更好的认知,也需要我们对训练计划有着更好的调整。
来源: 科普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