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生物学家做过一个研究,对多种哺乳动物的心跳数据进行过分析,其中包括猫狗、猴子、大象、鲸等等。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动物的寿命之间可以相差到40倍之多,但它们一生中平均的心跳总数却大约处在同一个数量级上(7.3±5.6×108,也就是说,平均值是7.3亿次)。

对于养宠物的人,可能觉得宠物的一生比较短暂,有记录的,出生于2001年1月9日的吉娃娃犬 TobyKeith 在 2022年3月16日凭借它21岁零66天的高龄获得了“世界上最长寿的狗”认证。TobyKeith的主人Gisela Shore 在它几个月大的时候从动物收容所收养了它。

目前有记录的最长寿的狗狗也不过21岁,虽然它依然活着,但是和人类的平均寿命相比,还是很短。人们可能会感慨,宠物的一生好短暂,挺可怜的。但是人类有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动物有动物对时间的感知。它们的一次心跳应该在他们眼中跟人类一次心跳的时间差不多长吧。在我们看来它们一生很短,但他们其实也度过了相当充实的一生……

21岁的狗狗,相当于人类203岁的高龄。所以笔者觉得,时间因为感知不同而变得不是绝对量。简单的说就是,狗的一分钟,和人类的一分钟并不一样!

短暂而又漫长的一分钟

不如让我们经历2个实验:让一个男人与美女在一家咖啡厅对坐一个小时,他会觉得似乎只过了1分钟;但如果让他在同样一家咖啡厅等待这位美女来与他赴约,可能只过了一分钟,却会让他感觉过了不止1小时。然而,至少在地球上,时间流逝的速度不会改变。那么,为什么在同一个地点,会让同一个人对相同的时间又不同的感知?

来自葡萄牙里斯本的神经科学家通过操控小鼠大脑黑质的多巴胺神经元,改变了老鼠对时间的感知,使它们过长或者过短估计持续的时间间隔。在这项发表于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中,这些科学家首次确定了动物感知时间的神经环路。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首先训练小鼠进行时间判断任务,他们让小鼠估计两个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判断这段间隔是比1.5秒长还是短。并用鼻子触碰两边的端口来表明自己的选择。实验中,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不断变化,正确估计时间间隔的小鼠将会获得奖赏。

他们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开启”或“关闭”这些多巴胺神经元,观察其对小鼠时间估计行为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刺激神经细胞,小鼠倾向于低估时间间隔,如果沉默这些细胞,小鼠更容易高估时间间隔。这意味,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确实能够改变动物对时间流逝的判断。

动物是如何感知时间的

在对黑猩猩是否偏爱熟食的研究中,实验证明黑猩猩对同种食材更爱吃做熟的版本,且能理解烹饪对食物的改变作用,能理解研究人员提供的烹饪工具的效能。它们愿意消耗时间来等待生食材被烹饪,愿意主动放下拿在手里的生食材以烹饪它们,能在预期生食材会在日后被烹饪的情况下搬运并储存生食材,而在没有烹饪工具时会吃掉生食材。这是典型的“时间感与预测未来”。

动物的神经系统处理感觉信息的速度各不相同。研究人员向 34 种脊椎动物(包括鱼、蜥蜴、鸟、哺乳类)展示快速闪烁的光。在光的闪烁速度足够快的时候,动物会将其视为稳定的、不闪烁的光——人在日光灯、电视屏幕等闪烁光源面前就是如此。通过电极测量动物的大脑活动来测定动物将闪烁的光视为恒定的最低频率(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对人来说约 60 赫兹),发现体型小、代谢率高的动物处理视觉信息的速度更快。此类研究显示,狗处理视觉信息的速度至少是人的 1.25 倍,苍蝇是人的 4 倍。

这么看下来在我们的宠物狗眼中,我们都是疯狂动物城里的”闪电“。它们只有看到同类是正常速度的。而我们都是一些慢吞吞的怪家伙。

动物的日历

迁徙动物有着准确的生物日历,比如每年飞到昆明过度的红嘴鸥,虽然来自三个不同的地区相隔千里,相互之间也没有微信这些通讯工具,但是它们却可以按时如约汇聚。

从1985年开始,红嘴鸥历年来抵昆的时间:

1985年10月23日

2005年10月12日

2006年10月08日

2007年10月25日

2008年10月15日

2009年10月22日

2010年10月16日

2011年10月13日

2012年10月22日

2013年10月15日

2014年10月16日

2015年10月05日

2016年10月10日

2017年10月06日

2018年10月06日

红嘴鸥迁徙路线

梵观点:时间是公平的,生命短暂的生物,也许和可以活得很久的生物有着相同的”漫长一生!“

来源: 梵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