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蝗灾和水灾、旱灾并称为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它发生频率之高,危害地域之广,造成死亡人数之多,哪怕放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上到历代统治者,下到古代普通老百姓都对蝗灾又怕又恨。

《中国救荒史》中对于蝗灾次数有过十分详细的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3.5年一次,到元代更是1.6年一次,明、清两代均为2.8年,其受灾范围、受灾程度都堪称世界之最。

直到民国时期,蝗灾也时有发生,比如民国十六年,山东出现严重蝗灾,导致六十九个县受灾,七百余万人灾民忍饥挨饿。

要说是谁保护了我们的口粮不被蝗虫吞没,那就不得不提到我国的治蝗专家马世骏了。当时马世骏带着助理深入到了蝗灾的发源地,希望从中找出蝗灾发生的原因。

古人都说“旱极而蝗”,可是为什么干旱以后,蝗虫就会迅速繁衍呢?

人们普遍认为蝗虫喜欢把卵产在地下,在干旱的时候,这些卵不会被水淹没,所以成活率大大提高了。马世骏通过调查发现,干旱时,蝗虫卵的数量并没有显著提升,但是成活率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于是大家认为水分是导致蝗灾的主要原因。

但马世骏则想到了影响昆虫存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真菌。一般来说,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真菌,它们会和各种病原体一起,让昆虫感染上许多疾病,以至于一批蝗虫卵往往只有1%-5%的个体能够存活到下一次繁殖期。

真菌对于蝗虫的压制效果这么明显,但却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怕热。真菌怕热到了什么程度呢?人类几乎很少得真菌引发的疾病,因为我们的体温就足以让它们知难而退,只有在身体末端温度较低的地方才有可能感染上真菌病,比如脚气。

而在干旱的时候,地表土壤开裂,阳光直接照射到地缝里,杀死了大量真菌,相当于直接给蝗虫卵来了一次全身消毒,这才提高了蝗虫卵的孵化率。

根治蝗灾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其实想要根治蝗灾就有了大致的方向了。以往人们总是在蝗灾发生的时候,才想到要用化学药剂杀灭,或者用鸡鸭的天敌属性来克制,但是今年的蝗灾是扑灭了,可是往后还是会爆发大面积的蝗灾。

所以马世骏想,我不能只做一个灭蝗专家,更应该做的是防患于未然,让蝗虫卵孵化不出来,让它们没法危害庄稼。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保护好真菌,要保护好真菌就要营造一个有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由此,他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也就是把工作的重点,,从杀灭蝗虫转移到保护生态环境上来。

在我们今天看来,保护生态环境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70年前,这绝对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想法。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马世骏带着工作人员在蝗虫发生地修筑堤坝,控制水位,先让蝗虫无处产卵;然后耕垦湖滩荒地,保护当地的植被和土地,让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真菌来代替人类对付蝗虫。

这些工作开展到本世纪以来,虽然各地还是会有一些蝗灾发生,但是基本上很难再出现蝗虫的大面积转移了,曾经的大蝗灾和饥荒也一去不复还了!

来源: 济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