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就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推出系列策划,邀请农业领域专家解读2023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内涵。

粮稳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依然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和重要基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大食物观”两大基调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具体措施上处处体现全方位多途径拓展农业生产活动空间,从空间、时间上要土地、要产量,把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推向新的高度。

多措并举具体到位,为我国农业发展开辟了新场景、新动能。在粮食生产方面文中首次提到“吨粮田”、“再生稻”,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在大豆油料扩种上提出了复合种植、盐碱地种植、冬闲田种植等系列措施,其中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第三次被写进一号文件;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是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后再次被提出。

对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部署,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今年的文件则明确指出“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而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继2022年一号文件提出“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类改造盐碱地”后,今年的一号文件具体落实为“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

文中还提到“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发展林下种养”、“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等措施。“吨粮田”、“再生稻”、“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盐碱地种植”、“庭院经济”等在一号文件中首提,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热点,也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提出了新需求。

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了农业发展中国特色。我国人多地少,冗余劳动力的问题和农产品短缺的问题同时存在。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得到了解放,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曾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然而近年来随着智能工业的进步城市和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的就业岗位在减少。剩余农村劳动力重新回归到土地上,让农业生产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成为必然选择。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拓展农业生产活动空间,丰富农业生产活动内容,使得有限的土地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一方面将我国人多变为优势,能够对农业生产进行精细化的操作和密集性的经营,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谋求单产提高和产品优质化,促进农产品多增产和多元化提供,是一举两得有效解决冗余劳动力和农产品短缺问题的农业经营方式。

作为代表的“庭院经济”,以农户房前屋后的院落及其周围闲散土地和水域等空间为基地进行种养殖、园艺、手工业、社会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充分盘活闲散的生产资料、老弱劳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小而全,见效快,产品丰富多样,同时与生活环境美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将成为我国乡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聚焦大食物观新理念,把牢多元供给主动权。文中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大食物观”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指明了方向,就是要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农产品,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要求农业生产要以更开阔的视野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产业,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拓展农产品供应链范畴,做到宜渔则渔,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菌则菌,宜药则药。

当前,老百姓的食物结构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发生变化,食品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树立大食物观,把牢多元供给主动权,优化、细化食品供给结构布局,丰富我国的粮仓、菜篮、油瓶和果盘,才能牢牢端稳“中国饭碗”。

坚持绿色发展,坚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路线。不管农业如何发展,绿色仍是农业底色,生态仍是农业底盘。一号文件在农业绿色发展中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观测试验基地建设,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水肥一体化,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

在保障食品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的过程中,要强化绿色发展路线,注重把握农牧有机结合、严格防控污染、废物循环利用的环节;强化科技兴农作用,注重把握选育优良品种、应用先进设施、产品加工提质的环节;强化商业化、组织化、规范化,完善并提升产业绿色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智能化,促进产业绿色振兴、高质量发展。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策划:宋雅娟 姜楠

专家:韦文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来源: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