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网的线上购票统计,2022年女性购票占比56%,比2021年还提升了3%。男性和女性选择的电影有很大的区别,男性偏爱动作科幻,女性则更爱情感类电影。
女性观众占比最高的五部电影分别是《一周的朋友》、《断桥》、《十年一品温如言》、《精灵旅社4》和《奇迹笨小孩》,而男性观众则更偏爱《航海王》、《月球陨落》、《神秘海域》《阿凡达:水之道》和《新蝙蝠侠》。实际上从宣发就可以明显看出“女性电影”和“男性电影”,女性受众打“情感牌”,男性受众打“热血牌”。
这些数据肯定了对男性、女性观众观影偏好的刻板印象:Tears (眼泪)vs Fears(恐惧)。简单来说,女性更喜欢情感类的题材(比如小妞电影或者催泪电影),而男性观众则更喜欢感官刺激(比如动作片和恐怖片)。
类型电影是在电影研究中常用的概念,最初是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全盛时期,电影工业流水化生产出来的“套路电影”,具有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和符号化的造型。随着电影产业的进化,类型电影也不再局限于最初的歌舞片、西部片、犯罪片等,有了更多元的发展。
现在的类型电影虽然在严格遵守既有“套路”,但是主要内容和大致走向还是可以从类型上进行区分,这种“可预见性”也让观众可以“更放心地”根据喜好进行选择。也因此,类型电影还是在电影市场中占有绝对主流,尤其是大众电影大多都可以算是类型电影。
有人研究过观影偏好的性别区别,结果也肯定以上的刻板印象:女性观众更喜欢挑选浪漫主题的电影(无论是浪漫喜剧片还是浪漫文艺片),而男性更喜欢有暴力和色情情节的电影。除了最为常见的电影的“性别类型”,比如爱情片和文艺片是“女性”,而动作片、恐怖片和西部片是“男性”,也有一些不太明显的“性别类型”。比如动画片是女性的,色情、历史和科幻片则是“男性的”。当然也有电影是“中性的”,比如犯罪片和神秘题材的电影就对男女观众“通吃”。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电影也会“照顾”不同的观众:比如在动作电影中也会加入爱情元素,或者是更为普世的主题,比如家庭和亲情。
“类型片”能够成功吸引目标群体,一种解释是因为电影主题和主角性别的不同。关于电影主题,女性更喜欢以社会关系为中心的电影或类型,而男性更喜欢以暴力冲突为中心的影片或类型。关于主角性别,如果观众能够认同一个主要的主角,他们会更喜欢这部电影,但观众更喜欢认同同性主角。内容分析表明,男性主角在男性偏爱的电影类型(如动作片)中占主导地位,而女性主角更可能出现在女性偏爱的电影类别(如日常肥皂剧、情节剧电影)中。
从进化的角度,女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养育后代。根据亲代投资理论,因为女性的生育资源有限(需要九月怀胎),女性比男性更重视配偶选择、忠诚度。因此女性也会对于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更有兴趣。而男性则更看重保护亲族、竞争、权利和地位,争取和维持资源,这些内容也会反映在电影选择中。即使不考虑电影类型,男性观众也更喜欢看暴力的情节和镜头。有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类型电影(比如间谍片、战争片、西部片和卡通片)中剪辑了暴力镜头,在观看之后采访了观看者,结论是男性观众更喜欢暴力镜头。男性观众也比女性观众更喜欢有更多惊悚或者暴力镜头的电影。这可能和男性本身比女性更喜欢寻求刺激有关系。
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也是形成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男孩和女孩从小到大就接受到“男女不同”的教育,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观点被不断强化。男孩子看超级英雄、女孩子喜欢公主,虽然近二三十年开始出现了“反类型”的卡通角色,超级英雄也可以是女性、公主也可以很英勇,但是文化中的性别堆积还是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从小就知道“典型的”男孩和女孩该做什么,当孩子进入学校,我们的朋友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于流行文化的选择和喜好。这也包括了女孩该看什么、男孩该看什么,并会用性别化的思维模式来理解和评价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
在观影时,观众会将自己带入到角色的身份,与电影角色产生共鸣。虽然很多电影是从主角的视角出发,甚至是引导观众带入主角的身份,但观众更容易把自己投射到电影中跟自己类似的角色中,比如同样的性别、身份或者所处的环境。适度的相似性会提高人们的同理心,会让我们更能够理解剧中人物的所作所为、所知所感。
在“男性电影”中,女性角色经常会沦为花瓶。对于女性角色的表现,也经常出于男性的视角,所谓的“男性凝视”。在这种视角下的女性往往是被动的、物化的,成为男性欲望的对象。在观看传统的“男性电影”时,带入了女性角色的女性观众可能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受到冒犯和侵犯。“男性凝视”还可能会产生不自信、身材焦虑等等有损于心理健康的情绪和认识。有研究发现,仅仅是被告知要经历男性视角的审视,年轻女性就会产生自我物化和身材焦虑。当产生回避动机,会让人们较少进行同理(他人视角思考和体验),因此在看电影时,也就较难带入角色了。
当然,性别也只是影响观影的一个元素。比如很多人也会根据跟谁一起看来选电影。比如中年人选择动画片就是因为带孩子看,而情侣可能会选择浪漫爱情片。作为一种大众娱乐,不少人也会把看电影作为一种调节情绪的方式。有研究发现,观影之前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电影的选择。比如通过情绪引入,研究者发现在悲伤情绪中的人更愿意观看黑色喜剧或者社会题材的剧情片,而在快乐情绪中的人则更愿意选择轻喜剧和动作冒险片。
作者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