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始于唐、盛于宋,复烧于金元,产地位于河南禹州神垕(hou)古镇,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自然天成,极具典雅魅力,古时皇室御用,当今外交国礼。它既是王室权力的象征,也是宋代“淡雅”美学风范的代表,被誉为“国之瑰宝”。素有 “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的美誉。
一、贵之美 | 皇室御用 外交国礼
不同于其它瓷器的民官两用,钧瓷自古便是皇室的御用贡品。
钧瓷的出现,在青瓷一统天下的皇宫之中,色彩斑斓的钧瓷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受到了历代皇帝的喜爱,唐朝时曾立令“钧不外流”“钧不随葬”。
而在宋朝,国君宋徽宗专门设立了应奉局,垄断为官窑,差人在全国各地选出了宋代最优秀的能工巧匠为皇室服务,不仅如此,宋徽宗将钧瓷封为“神钧宝瓶”,每年钦定生产36件,只许皇家拥有,次品全部砸碎深埋。同时禁止民间生产和流传,因此,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
民间一直流传着“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挂红,价值连城”、“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等说法,钧瓷的名贵、稀有,由此可见。
自宋徽宗以后,钧瓷奠定了自身在陶瓷史上无可撼动的地位。宋、元、明、清历代帝王,无一例外的选择将钧瓷作为君王专用之器物。
在近年来的国家外交论坛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将钧瓷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
二、难之美 | 72道工序 “十窑九不成”
钧瓷的的制作工艺很繁杂,古时细分为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影响着成品最后的呈现。尤其是烧造之难,常有“十窑九不成”之说。
其烧成品不仅与烧造者的内在因素有关,还与诸多原材料、地理环境、温度、风向、湿度等外部条件有关,难以常规推算,即便微小差错也会前功尽弃。
加上钧瓷是高温烧制的,温度可达1300度左右,在高的温度下烧成是十分不易的,控制不好火候就容易使其炸裂,变形等,因此钧瓷有“生在成型,死在烧成”的说法,更有“十窑九不成”的之说。
三、奇之美 |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钧瓷是五窑之中唯一的多色釉,其最神奇和令人着迷的地方,便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窑变出的景象,多到春夏秋冬,多到宇宙万物。
由于釉内含有一定数量的铜,每件钧瓷在入窑时,都是一体素净,没有任何色彩,当它放进窑火之中,当钧釉在窑内高温熔融流动,烧制过程中产生窑变,而人们无法预估它会呈现哪一种动人魂魄的画面。
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换无穷的神奇。千姿百态的图形,如秋山苍茫,层峦叠嶂,高山云雾,浩瀚星空,云蒸霞蔚,雨后虹霞,挥洒自然,有烟云变化的美感,引人遐想无穷。宋代诗人曾以「落日紫翠忽成岚」赞赏之。
而这种图案妙在自然天成,非人力可及,因此有“画家笔拙,丹青难绘”一说。
四、独之美 | “钧不成对,窑变无双”
钧瓷为神垕独特的矿产原料烧造,因“钧不成对,窑变无双”而独立于世。每一件成品都成为世间独一无二的传世珍品。
钧瓷特色独具的烧造工艺,使每件作品在“窑变”的形态下变得难以复制,每一件钧瓷都是巧夺天工,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再高超的工艺师,也复制不出来一模一样的成品,这才有了绝世孤品的存在。故有“钧无双”之说,致为珍贵。
钧瓷历经千年而不衰,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它以古朴、端庄、粗犷、雄烈造型,再现了炎黄子孙的豪爽。
钧瓷窑变的存在使得中国瓷器的艺术种类更加丰富多彩,也因为钧窑窑变造就了中国瓷器艺术的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