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兔年春晚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让人眼前一亮,该节目凭借大气有诗意感的歌舞设计与色彩华美的舞台视效成功「美」上热搜,获得各界广泛好评。
中国传统色,是中国古人创造的最为纯粹的色彩系统,也是带有独特中华韵味的文化象征。古人用自然万物来定义传统色彩,通过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将这些颇具风雅的颜色一一收录下来。一时一日一季,处处皆有倾城“国色”。2023年总台春晚就将这色彩唱成歌,舞成画,融入到晚会的视觉呈现中。
许多人惊呼:之前从未注意到这些颜色这么美!
其实,中国传统色早就写进了我们的文化中,遍布于诗词、典籍、史书、佛经、服饰、器物、饮食中。悠悠五千载,“祖先的高级感”,何其浪漫丰富。
今年的总台春晚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色彩五色观”中汲取灵感,展示了春晚色彩体系的传承与创新之美。
那么何谓“五色”?
“五色”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五色成文而不乱。”战国时期出现了正色的概念,分别为赤、青、黄、白、黑五色。
古人认为,从自然界提取原料制作的赤、青、黄、白、黑五色是最纯正的色彩,谓之“正色”;混溶调和后,形成“间色”。这种色彩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红色,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鲜妍明媚,以缱绻温柔的桃花比作美人面,将“好颜色”诉说不尽。
本期小编就带大家好好了解一下桃红所在的“赤”色大家族!
(赤色部分色卡)
随手一翻,都是让人心动的口红色号!
|  | “赤”最早见于甲骨文上,比“红”字出现早,在古代“赤”泛指各种不同彩度(即色彩的鲜艳程度)与明度(即色彩的明暗度)的红色。 赤色又是传统的“五方正色”审美色彩理论中的五种正色之一。五方指五个方位,即东、南、西、北、中。古人认为赤、青、黄、白、黑是孕育大自然的五种基本颜色,即正色,赤色为古人最早膜拜的颜色之一。 | 
| 朱,字形从木,本义为一种红心木的名称,亦代表一种色泽接近赤色的颜色。西晋思想家、文学家傅玄(217-278)曾说过“近朱者赤”,表明古人视朱与赤是两种色彩相近的红色。朱色被纳入传统五色观的赤色系列中,寄位于南方,属火,代表光明向阳之色。 朱色在古时也是代表尊贵的色彩。自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开始,即利用不同的头冠、服饰及衣色来定名位、别尊卑。在建筑用色中,据晋代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记载,汉成帝刘骜的皇后赵宜主(即名舞姬赵飞燕)与妹妹所居住的寝宫即以朱红色为主、黄金色为辅,极其精致华丽。很多王公贵胃的豪宅正门也是用的朱红色,以示地位显赫。 朱红色还寓意大吉大利,在南宋文人咸淳的《临安志)中,海神妈祖(林默娘)每次出海飞翔救溺,都身穿朱衣以表示吉祥。 |  | 
|  | 汉字“丹”的本义为丹砂、朱砂,指古代巴越地区出产的赤石(即辰砂)。丹砂及其色彩在道教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古代术士为求长生不老药,把从朱砂等矿物中粹炼出的提纯物称为丹;而道教中人称神仙境界为丹立,神仙的居所叫丹台。 丹色在唐代代表艳丽高贵的女服色彩。丹又可指代朱红色,因古时常用朱红色及青色入画,故又称画为“丹青”。丹红色在古代也象征高尚的情操与爱国的情怀,例如丹心与丹诚通常指对国家的忠贞,带有“烈士”的色彩。最著名的史例是南宋被蒙古人所灭后,宁死不屈的文天祥(1236-1283)在就义前所题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气歌》),意即把名字、忠义永留史册上。 | 
| 茜即茜草,又名蒨草、染绯草、红蓝、风车草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根茎含红色素,用作大红色染料。茜色是传统女性最喜爱和最普及的服色之一。 茜草与蓝草是人类最早应用于布帛漂染的植物染材,《周礼注疏》中写道:“蓝以染青,蒨以染赤。”根据对汉代马王堆古墓出土的染织物色彩的研究,深红色是用茜草,并以明矶[又称白矶、钾铝矶]作为媒染剂染成,表明茜染在东汉时期(25-220)已流行。 茜红色是汉代之前皇帝的御用服色。而唐朝是历史上文化与色彩最绚丽的年代,因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与胡服的风行,自由奔放的气息尤其反映在女性的豪华俏丽的服饰上,茜色就是当时的流行色之一,穿上茜红裙的女子尤为显得风情无限,摇曳的艳红荡漾出暖昧也纯情的旖旎风韵。 |  | 
|  | 古代胭脂的材料主要来自于红花(又称红蓝花)、茜草或紫梗等植物,制作方法是将花朵捶捣粹炼成汁液再凝制成暗红色的涂料,匈奴的妇女将其用作涂抹于面颊和嘴唇的美容颜料。西汉名将霍去病(前140-前117)曾先后两次挥军打败匈奴,攻克祁连山,并越过焉支山干余里,让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被驱赶的勾奴人在哭诉丧失家园与土地的歌谣中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西河旧事》)匈奴人哀叹男人失去了祁连山,再也没有草原放养牲口供应粮食;丢掉了焉支山的匈奴妇女缺少了胭脂,那以后得靠什么来打扮容颜呀? 胭脂大概自汉代从西北部传入中原,成了汉族妇女抹面弄妆增添娇艳的物品,尔后胭脂再远传到东瀛。而加入牛骨髓、猪胰等动物脂肪以增加稠密、光滑及持久度的胭脂膏,则让爱美的女士脸庞更加滋润、细致又光亮。胭脂的红色元素也是古代绘画着色的用料,但以胭脂作画,年代一久,则有花退残红的走色现象,故现代国画家多以洋红取而代之。 | 
| 石榴红色相接近西方的洋红,石榴别名丹若、若榴、安石榴、番石榴、金婴,原产波斯(今伊朗),据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安石国把石榴种子带回来的。当时称为涂林,即石榴的外语音译。 石榴果肉多子,我国民间自古将石榴视为吉祥物,取其“多子多福”之意。 石榴花朵除可观赏外,也是历代衣饰的重要染料。唐代崇尚冶艳之美,服饰色彩缤纷绮丽,其中以石榴花漂染的女服红裙最流行。明朝文人蒋一葵的《燕京五月歌》中记述,当石榴花开的时候,千家万户争买石榴花为家中闺女漂染红裙;唐人万楚的诗句“红裙妒杀石榴花”,即点出当时红裙与花竞艳的风行景况。 大红裙穿出女性的旖旎风情,石榴花的艳红色也可喻为女儿的情思,唐代武则天有一首《如意娘》即曰:“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意为:“看到红花凋谢只剩下绿叶而思绪纷乱,面容焦悴消瘦全是因想念您。如果您不相信我近来因牵挂您而哭泣,那就开箱看看我的石榴裙上留下的泪痕吧。”可见红裙也是唐代女性珍而重之的压箱宝。 代表风情无限的石榴红色是中华流行久远的时髦颜色之一,直至清代曹雪芹(1724-1763)的《红楼梦》中仍未褪色:袭人与香菱在翁郁园中偷换的是石榴红裙,贾宝玉看见香菱石榴裙拖在泥巴里,便说“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 |  | 
(部分内容摘编自《中国颜色》(黄仁达))
赤色今天就讲到这里,下期小编给大家讲讲”青色“家族,敬请期待!
来源: 纺织科普博览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帮助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