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7日,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上一片喜气洋洋,中国罗斯海新建站选址奠基仪式在此举行。红色临时建筑上,“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横幅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随着嘹亮的共和国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徐徐升起,身穿黄色防寒服的考察队员个个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这一刻,中国极地科考事业再次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填补了我国在西南极罗斯海没有考察站的空白。

奠基前举行升旗仪式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报)

队员们为新站奠基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报)

罗斯海概况

罗斯海,南大洋最美的海域之一。从地图上看,罗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大海湾,这是人类航海所能达到的地球最南的海域,也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1841年,由詹姆斯·克拉克·罗斯船长率领的英国皇家海军探险队首次到达这里,这片海域遂以其姓氏命名。这也是一片有着传奇色彩的海域,想要到达南极点的陆上探险队大都通过罗斯海登陆南极。100多年前,大名鼎鼎的斯科特和阿蒙森就是通过这里登陆南极的。博克格雷温克﹑伯德等人也选择从这里登陆,踏上了探索南极的征程。海冰是罗斯海的一大特色。地球上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紧邻罗斯海。

经过数年的选址工作之后,我国科学家将第5座南极科考站站区选定在罗斯海特拉诺瓦湾内面积约50平方公里的恩克斯堡岛。这里既能满足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的需要,也有适合建站的开阔区域和地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这里盛行西风,会将春天融化后的海冰吹离海岸,形成一条宽阔的水道,使破冰船容易靠近补给。图为直升机将建站物资运送上岛。(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罗斯海新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该区域位于东南极冰盖快速冰流区、罗斯冰架及罗斯海海冰三角地带,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目前已有6个国家在该区域建设了7个考察站。该区域的南极考察与研究历史最长,属南极国际治理的热点地区。我国在此区域建设新考察站,旨在积极参与极地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开启了我国南极考察的新征程。

部分国家南极科考站分布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奠基罗斯海

2017年11月8日,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从上海扬帆起航。此次南极考察的首要任务是启动我国第五个南极常年科学考察站——罗斯海新站的前期建设工作,计划在南极恩克斯堡岛南端(即难言岛南区)建设临时设施,并在相关区域开展业务化监测工作。

2017年12月6日,“雪龙”号遇到本次航行中最严重的冰情,站在驾驶台向外望去,船舶周边被密集的海冰所包围。为寻找突围路线,船长朱兵搭乘船载“海豚”直升机升空探路,终于在船舶西北方向发现了一条断断续续的清水区路线,“雪龙”船随即开动。

“雪龙”号破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还没等“雪龙”船抵达清水区,一阵西风就吹断了这条路线,船体再次陷入海冰组成的迷宫。关键时刻,船载雷达卫星收到了一幅关键的海冰遥感图。图中精确地显示出一条走出海冰迷宫的路线,直抵恩克斯堡岛。

2017年12月7日,按照这幅图的指引,“雪龙”船成功抵达新建站址。几经周折,2018年1月16日,三台大型工程装备被成功运送上恩克斯堡岛。挖掘机修临时码头、装载机场地平整、测量放线,27名队员每天的工作都十分忙碌。

恩克斯堡岛风力极大,给建设带来了不少麻烦。往往几分钟的大风就能毁掉一栋建筑,风超过六级,房屋建设就无法进行。据我国2012年开始设在恩克斯堡岛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这里的最大风速可达到台风的两倍,岛上6级以上最大风速全年出现315天,最大风速超过10级的天数占全年的近50%。

20多天后,我国罗斯海新建站206平方米的“营地”终于建设成功。同时,临时码头也建好了,能实现发电、海水淡化、通讯等功能,基本具备了保障34人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完成了新站设计调研、站区基础测绘、工程地质勘察、近岸海洋测绘、自动气象站安装、企鹅保护区选划调查等工作。作为我国5座南极考察站中的第3座常年考察站,建成后可以满足50人度夏、30人越冬需求。

2018年2月7日23:30(北京时间),举行了新站选址奠基仪式。

选址奠基仪式现场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报)

时任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山青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罗斯海新站建设是“雪龙探极”重大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贯彻“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方针,立足极地事业的长远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思路,不断完善提升,力争使之尽快具备“一站多能”的综合观测与监测能力。

重上罗斯海

时隔一年,考察队员再次来到西南极罗斯海特拉诺瓦湾……

2019年1月6日,正在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船再次驶入西南极罗斯海特拉诺瓦湾。放眼望去,雄伟的南森冰架与高耸的横断南极山脉相互映衬,冰川如同巨舌延伸入海,在岸边筑起白色大坝。湾口东侧有一座楔状小岛,面朝大海、背依雪山,坐拥旖旎的南极风光。

定睛细看,岛屿西侧涂抹上了一道中国红,那是一排集装箱房屋,它在白雪覆盖的海滩上非常醒目,像是冰雪中屹立不倒的红旗。时隔一年,历经极夜与风雪洗礼,罗斯海新建站选址区域上206平方米的“营地”别来无恙,第35次南极考察队在恩克斯堡岛开始了新征程。

2018年11月29日,“雪鹰601”航拍新站

(图片来源:“观沧海”公众号)

6日上午9时,恩克斯堡岛作业队的22名队员分批搭乘“雪鹰”直升机登陆。他们是卸货运输的排头兵,首要任务便是恢复集装箱房供电,“激活”留在岛上一年之久的铲车与吊机,平整码头和挖通积雪掩埋的道路,为“黄河”艇运送物资创造条件。

半米厚的积雪如同坚硬的水泥,牢牢地困住了吊机等重型工程装备。队员们手持铁锹、冰镐,帮助吊机“脱困”。除雪铲冰不能只凭蛮力,吊机下部还“雪藏”着油桶与电缆,一旦铲断将造成机器瘫痪。另一拨队员聚集在集装箱周围,有的铲除箱门四周的冰雪,有的挖掘集装箱房后的输电线,还有的爬上箱顶检查自动气象站运行情况。

铲冰作业的同时,厨师郑森林在蓝色集装箱餐厅里化雪烧水,滚烫的开水激发了队员们的灵感。原本用冰镐挖掘电线的队员灵机一动,端起一盆热水浇在冰疙瘩上,“冰封”难题迎刃而解,电线重见天日。发电舱恢复运转后,集装箱房通上了电,可以保障队员在此度夏住宿。不久后,吊机与铲车也从“冬眠”中醒来,挥舞起“铁臂”铲雪开路。

开水化冰

(图片来源:“观沧海”公众号)

考察队员手提肩扛搬运科考物资

(图片来源:“观沧海”公众号)

下午4时,卸货人员乘坐着“黄河”艇拖拽着运驳平台和上岸物资驶向恩克斯堡岛,“雪龙”船与恩克斯堡岛间的水路运输通道宣告打通。考察队在两天作业时间内须运输150吨物资,卸货人员登陆首日就奋战到了凌晨2点钟。物资拖运上岸后,全部由队员手提肩扛到各自住舱。

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后,队员们回到集装箱房中准备就寝。此时,脱去厚重的防寒服也成了一件“体力活”。4人一间的舱室中一边安放着两张上下铺,另一边是衣柜和电暖器,房间中间仅留一人行走的通道。房间虽然狭小,却是队员心中温馨的家。

恩克斯堡岛又称难言岛,素以难以言表的大风著称。据我国2012年设立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该区域最大风速可达43.4米/秒。距该岛仅20公里的意大利瑞塔气象站曾经观测到51米/秒瞬时大风,风速为台风的两倍。

考察队在恩克斯堡岛举行升旗仪式

(图片来源:“观沧海”公众号)

集装箱房前的三根旗杆见证了大风的威力,其中两根旗杆已被吹断。7日上午8时,队员们在仅剩的一根完整旗杆前集合肃立,升起五星红旗,高唱国歌。

1月是恩克斯堡岛上最适于开展科考作业的季节。据自动气象站显示,2018年同期大于7级风的天数不超过一周,该站点夏季平均风速和中山站相当,最高气温可到零摄氏度以上。风速满足安全作业要求,“雪鹰”直升机也开始了空中吊运。

一座绿色的“苹果屋”先从“黄河”艇拖运上岸,再由“雪鹰”吊送至岛屿的一处高地。同机抵达的测绘队员朱李忠带来了旋翼无人机,准备拍摄这片区域的实景地图。

山间苹果屋

(图片来源:“观沧海”公众号)

站在山间坡地,满目是青灰色的乱石,更有一些巨石耸立其间。这些岩石大多是冰川运动的产物,从内陆被搬运到了这里。

由于找不到无人机起落场地,朱李忠开始“垦荒”,拾起一块块石头,清理出一片四方形场地。朱李忠已经是6次来南极了,但他还是遇到了新麻烦。无人机几经调试仍然无法飞行,无奈之下只能返回大本营查找解决方案。

“苹果屋”东南1.5公里处有一片海岸,那里是至少延续了7000年的企鹅“王国”,平均每年有2万对阿德利企鹅在此筑巢、繁育后代。

从内陆刮来的下降风在这片海滩上偃旗息鼓,极昼的阳光尽情播撒下来,照耀着漫山遍野的企鹅家庭,仿佛一处世外桃源。企鹅栖息的碎石带被粪便染成了粉红色,这是因为它们以南极磷虾为食,排泄物也就留下了磷虾的颜色。1月初,小企鹅披着灰黑色的绒毛,已经长到成年企鹅的一半高了,却还在不住地向父母索要食物,吵吵嚷嚷的企鹅叫声让这里宛如闹市。

此后,几名新站队员以苹果屋为基地,在企鹅繁殖地周边采集淡水、土壤、雪水和海水样品,开展环境本底、植物种类和微生物种群等调查。这些基础调查将有助揭示阿德利企鹅种群动态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总结恩克斯堡岛与海洋生态系统之间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规律。

阿德利企鹅巢区

(图片来源:“观沧海”公众号)

考察队领队孙波表示,恩克斯堡岛不仅是企鹅的乐园,还融汇了冰川、冰缘与海岸地貌,是南极冰冻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生态系统脆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绝佳的天然实验室。

利用卸货间隙,考察队完成了罗斯海南纬75度5个站位的大洋调查作业。每个站位采样都从海水表层贯穿到底层,5个站位相连构成监测断面,犹如人体穴位相连构成经络,借此解读海洋内部的变化规律。同时,罗斯海陆架水还是南极底层水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该地区的环境、气候与海洋学变异,直接影响全球大洋温盐循环和气候变化。在罗斯海一带开展的科学研究,衔接着当今南极科学发展的多项前沿课题。

1月7日晚间,完成卸货任务的“雪龙”船暂别罗斯海新站。

新站建设加速推进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依托“雪龙”号,完成恩克斯堡岛新站83.9吨物资卸运,实施阿蒙森海-罗斯海调查。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队历时57天,实施30余次野外测绘任务;地勘完成钻孔12个,在规划主体建筑区域的7个孔位发现基岩;碎石填运规划码头区域约360立方米,码头功能初步具备;临时设施设备运行正常并顺利完成验收。

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我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在罗斯海新站维修自动气象站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报)

2022年12月底,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破冰船抵达罗斯海区域,在穿越500公里浮冰区后,挺进新站附近,最近距离不到500米。罗斯海新站的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各种机械装备轰鸣,站区基础设施雏形已现。

2022年12月,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在新站码头卸货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报)

信息来源:

1.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大事记(1989-2019).

2.郭松峤.南极新站——奠基在传奇的罗斯海畔[N].中国海洋报,2019-03-22.

3.王自堃.重上罗斯海新站——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恩克斯堡岛作业现场见闻[N].中国海洋报,2019-01-14.

4.丁曦.南极来信:雪龙船抵达罗斯海,新站建设加速[EB/OL].“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公众号,2022-12-25.

5.王自堃.新消息!冰封一年后,南极罗斯海新站全面“重启”![EB/OL].“观沧海”公众号,2019-01-11.

编 辑:德 福 校 对:李维杉 审 核:采 悠

来源: 中国海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