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网2月7日讯(金恺祎) 据江城融媒,近日,在云南江城打陀螺活动的现场,一位彝族奶奶打陀螺时气场全开,飒气十足。网友:我只需要略微出手,就已知这个分段的极限了。

打陀螺是彝族、壮族、佤族、瑶族等很多少数民族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较为广泛。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申报的打陀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陀螺的历史悠久,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多种,以木制居多。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中就曾出土过陶制小陀螺。木制陀螺为圆锥形,上大下小,锥端常加铁钉或钢珠。玩时,以绳绕陀螺使其旋于地,再以绳抽打,使之旋转不停,抽打得越狠旋得越快。

据《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编之绳,转转无复往。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旋,影不动也”。这说明打陀螺的游戏从明代就已流行。清代的《京岁时纪胜》和清末民初《燕京杂记》《旧京琐记》等,也都有关于陀螺活动的记载。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对于打陀螺的称谓有些不同,例如“抽陀螺”、“抽地牛”、“打猴儿”、“拉拉牛”等。不仅称谓不同,玩法也多种多样,按区域流行的特点可分为云南、广西及贵州南部的打陀螺,广泛流行于我国各省区的抽陀螺,还有流行于福建、台湾的抛陀螺。

由于打陀螺既有对抗性又有娱乐性,同时还能增强人的体质,因此在第一届至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表演项目。1994年,打陀螺被列为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