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里面出现的诸多未来武器装备更是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尤其是影片开始后的第一场大战令人大呼过瘾,因为它反映的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无人机与有人机之间的空战。
图注:《流浪地球2》所展现的“掠夺者”无人机在机库内不听指挥,开始自行展开涵道式螺旋桨。
按照剧情设定,联合政府守卫太空电梯的“掠夺者”武装无人机操控系统遭反对“流浪地球”计划的黑客入侵,所有无人机的控制权落在黑客手中,随即大量的无人机对太空电梯基地发起了集群攻击,并与赶来的联合政府有人战斗机展开激烈空战。
图注:《流浪地球2》所展现的”掠夺者“无人机成群冲出机库
影片中的“掠夺者”是一款大型武装无人机,机头下方有一门固定安装的3管20毫米机炮转塔以及光电瞄准系统,机身两侧的短翼下方各有一个挂点,能够以复式挂架挂载4枚红外成像制导的近距格斗型空空导弹。无人机动力系统是组合式的,包括2台喷气发动机和4具可偏转的涵道式螺旋桨,因此能够垂直起降并且能够在空中进行高速飞行和机动。喷气发动机的进气口为矩形,并且还有格栅装置;2个喷口位于机身后上方,这样设计是为了屏蔽尾喷焰被红外探测装置发现。就隐身性能来看,“掠夺者”处于一般水平,与飞翼式布局的无人机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其空中机动性却是极为出色的。所以在空战中,即便是垂直/短距起降版的歼20、苏-57等有人战机对付“掠夺者”也不敢掉以轻心。
之所以影片没有将“掠夺者”设计得更加梦幻,比如其上没有采用高能激光武器,而是今天很普遍的多管机炮和格斗型空空导弹,恰恰反映出编剧和导演的用心。要知道,影片设定的事件发生时间是2044年,也就是21年之后,届时高能激光武器仍难以装到无人机上。所以,“掠夺者”无人机设计得相对保守是符合距离现在时间不是很远的科幻要求的。
图注:《流浪地球2》所展现的”掠夺者“无人机
影片中的“掠夺者”无人机叛变之后,以集群方式发起攻击,这是目前各国军界正在大力追求的无人机“蜂群”作战方式。设定在21年之后实现,是很有可能的。无人机“蜂群”实际上属于分布式作战系统的一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不存在击落一架无人机而导致整个集群崩溃。但是各个无人机之间又能通过网络互相协同,执行不同任务,就如同自然界的蜂群一样。现在的无人机“蜂群”主要是对微型和小型固定翼无人机实现了,世界上目前的最高记录是中电科创造的200架。而要像影片中那样实现对成千上万架大型无人机的“蜂群”控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网络攻击夺取对敌方武器系统的控制权,是目前已经出现的一种作战方式,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影片中那种能力。但是影片中出现的景象,却在不断提醒今天的各国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网络安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图注:《流浪地球2》所展现的单兵电磁枪
在影片里对抗叛变无人机的武器中除了有人驾驶战斗机、730近防武器系统等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单兵装备的电磁枪。实际上,电磁枪和现在已经进入试验状态的电磁炮在原理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利用电磁发射来加速弹丸,只不过电磁枪要比电磁炮轻巧许多。电磁枪虽然在威力上远不如电磁炮,但相比于传统步枪却要厉害太多,因为弹丸经过洛伦兹力加速之后所能达到的初速是非常大的。电磁炮目前可将弹丸加速到超过2500米/秒,理论上电磁枪的能力也应该差不多,而这样的高速所产生的动能是传统枪弹远远无法相比的,威力自然很大。
从影片中来看,电磁枪要比传统突击步枪尺寸大很多,而且重量也很大。但如果按照电影设定的时间,到2044年能够拥有实用化的电磁枪,那就偷着乐吧。电磁炮和电磁枪在目前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难题是能量供应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处于试验状态的电磁炮尺寸虽然已经和传统火炮相差无几,但其能量供应系统却非常庞大,这严重制约了电磁炮的实用化。而电磁枪则要做到单兵手持,可想而知能量供应系统要做到多么精巧,这在技术上的解决难度是很大的。
石宏:《舰载武器》执行主编,从事军事编辑和防务研究工作20年,在国内众多媒体上发表过大量防务文章,并受聘为深圳卫视特约评论员、南方防务智库顾问、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一带一路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著有《日本军情》、《韩国军情报道》。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石 宏
策划:金 赫
来源: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