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是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原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先期梳理、研究了国内外多套儿童消防教材、读物,并结合上海消防教育的实际需要,融入当前消防教育的前沿理论,联合上海教育出版社和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合作开发的用于小学消防安全知识科普的教材。该教材于2016年10月出版发行,四年后,结合教材的试点应用的反馈意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小部分修改,进一步强调了湿毛巾不能过滤一氧化碳;不能捂湿毛巾冲进浓烟逃生;火场求生原则是“躲火避烟”等科学求生的理念,于2020年11月修改再版印刷发行,使该教材更具科学性。

**、教材特点说明**

1、指导思想

教材编制应以学生消防安全素质形成和提升为目的。小学学段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火灾中的自护、自救技能,知道相关消防安全规范,树立按照消防安全要求规范自身行为的意识。

对学生进行消防科普教育,相关教育内容和措施的实施应当系列化、配套化。应当教、练、考、管全环节措施配套实施。教材设计侧重于“教、练”部分的学习经历设计,同时为学校进一步实施“考、管”奠定基础、留下空间。

2、教材编制特点

(1)吸纳国内外最新消防教育研究成果

教材编制参考了国内外100多种文献、儿童消防教材、读物,吸纳了先进的研究成果,如及时示警和报警的重要性、“躲火避烟”的理念、室内火场逃生的规范操作方法、家庭消防逃生地图绘制方法等。教材文本编写尽可能采用最新的数据,最具典型性的生活案例对教材中的知识、技能学习加以佐证、说明。

(2)教材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式的组织结构

全书共10个主题活动,主题活动采用“任务引入——知识(技能)学习——实践应用”的结构组织学习过程。任务驱动式的结构设计,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任务动机参与学习,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消防知识,内化消防技能,树立消防安全意识,体现“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3)以消防教育为载体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型教材

本教材不仅向学生教授消防知识和消防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消防安全意识,而且也关注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材中的每个主题活动均遵循“分析计划——操作执行——总结评价”的问题解决程序,以强化体验问题解决中的一般规则。

主题活动设计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个体性任务提出每个学生均要达成的任务与成果要求,合作性任务首先会通过任务计划明确团队中每个人的任务分工,后续通过评价总结、反思每个人的学习表现。

教材针对每个主题活动的任务特点,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学生有重点的支持与指导。如“如何开展活动策划”、“如何合作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实地考察?”、“如何做好参观准备与记录”等。所有指导重点的选择考虑到实践应用中的一般通用性特点,有助于经验的迁移、方法的再应用。

**、相关课程目标开发建议**

1、预设课程基本目标

基于“学生学习、初步掌握火灾中的自护、自救技能,知道相关消防安全规范,树立按照消防安全要求规范自身行为的意识。”这一指导思想,提出以下课程开发基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

l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火对于人类发展的推动作用与灾害性。知道常见的可燃物,以及主要的灭火方法及其原理;

l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躲火避烟”的基本要点。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公共场所预防火灾与应对火灾的基本方法;

l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进行火灾报警,模仿火场逃生与防踩踏基本技能动作。

(2)过程与方法

l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与评价活动知道自己的学习收获与不足;

l 学生能够通过讲授学习、案例分析、场景辨析的方法学习火灾预防与应对的相关知识;

l 学生能够通过情境分析、模仿、演练学习火灾报警、火场逃生与防踩踏基本技能动作;

l 学生能够尝试运用实验、实地考察、产品设计等方法发现、解决生活中有关火灾预防的问题,开展消防宣传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学生能够认同火对于人类发展具有利弊的两面性、火灾可以预防、遇到火灾必须科学应对的观点。

l 学生能够关注家庭、学校、社区、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隐患,接受相关消防安全的规定。

2、课程目标开发建议

(1)课程目标的年级基点

本教材从教学内容的学习、阅读水平与后续实践活动的能力要求,均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不建议在小学低年级段实施。知识技能学习以讲授、阅读、案例分析与辨析、动作技能模仿与训练为主,自主实践活动范围限定于家庭、学校、社区。

(2)活动目标的定位水平与学习重点

活动目标理解与开发时,务必关注各活动主要目标的定位水平。例如:知识目标具有“知道”与“理解”两个掌握水平,多数活动的知识目标处于“知道”水平。技能目标具有“模仿”与“熟练”两个水平,多数活动的技能目标处于“模仿”水平。

各活动与之目标相关联的学习重点也有所侧重。例如:活动一、二侧重火及火灾的基本认识;活动三、四侧重家庭火灾预防及逃生。

(3)活动目标的表现性特点

与各活动基本目标水平相对应,具体活动目标的表述尽可能体现表现性与可观测性(具体活动目标见“活动主要目标与课时建议”)。

活动目标表现性表达基本遵从以下规则:

|| ||

(4)活动目标间的关联与积累效应

活动目标理解与设计时,务必关注目标间的关联性,例如:知识目标与价值观目标间的关联,价值观目标应建立在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并强化学生自身对知识理解与内化后的价值观建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建立可能需要一定的学习进程积累才能形成效应。因此,对于例如“学生能够认同火灾可以预防的观点”、“认同遇到火灾科学应对的观点”,会出现在多个活动的目标设计中。

**、相关课程内容开发建议**

1、教材内容组织说明

(1)活动编排说明

依据知识逻辑展开,教材十个活动的编制顺序如下:

|| ||

(2)学习版块说明

每个活动的学习版块功能说明如下:

|| ||

(3)各活动主要目标与课时建议

|| ||

(4)各活动相关问题解决方法指导

|| ||

2、教材内容使用建议

(1)教材内容的年级安排

建议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l 10个活动集中在某一年级实施;

l 10个活动分布于二至三个年级实施;

l 根据学校消防教育实施重点,有选择的实施个别活动。

(2)活动版块的选择使用

活动版块总体划分为“知识、技能学习”与“实践活动”两块。建议可以整体实施,或选择“知识、技能学习”版块实施。

**、相关课程实施开发建议**

1、 实施安排建议

(1)建议小学三、四、五年级实施

(2)可在拓展型课程或探究型课程内实施:

A.自主拓展课(选修):建议实施完整教材内容;

B.限定拓展课(必修):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专题教育,实施部分教材内容;

C.探究型课程课程(必修):可以实施完整课程内容或实施部分教材内容。

2、活动组织说明

(1)学生组织形式

本教材涉及多数实践性活动(除活动一、三、四)均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建议每组学生不超过6人,可以通过设立组长协调活动,组长的任命可根据任务由组员推选产生。

(2)自主活动的课内保障

部分活动由学生完全自主开展,如:信息收集、节目排演。为保障活动的全员参与落实度,可安排一定的课内时间在校完成。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网上检索、展示准备等活动安排在课内实施。展示活动(如影院逃生广告)可以结合学校的主题活动、友谊班、校园网等途径落实。

(3)学生学习档案的收集整理

为每个学生组设立一个学习档案袋,整理、收集活动中的各类过程性材料(学习单、评价单)。档案袋的归档、整理工作由学生自己负责。可以在每次活动的最后,安排一些时间,专门进行过程性材料的整理。同时,师生可以根据过程性材料开展活动评价。

3、活动指导建议

(1)把握不同场所消防知识与技能的共性与差异

教师在整体实施教材内容时要把握学习活动的前后关联,活动知识与技能间的共性与差异,整体布局各活动的知识、技能教学重点。以下列出了本教材中各活动需要关注的基本共性知识与技能。

A.火对于人类发展的推动作用与灾害性

B.区分常见可燃物与非可燃物

C.主要的灭火方法及其原理

D.火警报警方法

E.火场逃生技能(摸门察看、火场行进、身上着火处理)

F.火灾预防方法

G.“躲火避烟”

(2)充分调动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保持较高参与度与注意力维持,在活动组织与实施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方面策略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A.开展基于任务(问题)的学习组织,并使学生认识到任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B.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活动中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后续任务实践间的关注;

C.利用前测(小试身手)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与技能上的不足;

D.尽可能组织基于小组协作或合作式的活动任务;

E.在学生活动中及时、适度的给予学生指导与帮助;

F.可以增加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评价,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关注问题解决方法的指导

问题解决方法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中的有利支持,也是可以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中问题解决方法主要涉及产品设计与制作、实地考察、观察与实验、活动策划与组织。

教师在活动中开展问题解决方法指导时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问题解决程序的规范与准确性

(2)具体方法应用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3)同一种方法在不同活动中指导重点的差异

(4)获得相应的学校实施人员支持

“消防教育”课程基本教学内容包含消防知识与消防技能,教师在实施课程中,尤其相关消防技能教学可以寻求学校专业教师的支持,同时可以适度整合相关学科课时。例如教学“防踩踏”技能,可以邀请体育教师进行动作示范、指导;开展“班级消防逃生演练”可以邀请学校民防指导教师参与。

(5)充分调动学生团队力量

课程中多数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活动设计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尝试调动学生参与团队活动的主动性。

A.小组合作任务以学习单形式,明确组内人员的个体任务,并对每个人的工作成效进行评价。

B.展示、交流任务以全组共同展示或个体组内展示、选择代表组间展示的方式,两种形式均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展示的机会。

C.小组调查、信息整理任务,往往基于个体调查与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开展。

**、相关课程评价开发建议**

1、评价原则

(1)指向课程目标落实水平的评价

(2)突出学生自我发展性评价

(3)基于学习过程性档案的评价

(4)与《学生成长手册》中的课程评价要素相衔接

2、评价内容说明

课程评价内容确定基础来源于课程目标,评价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A.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

B.相关活动参与情况

C.相关问题解决方法的实践、应用情况

D.实践任务完成情况

基于教材版块设计,“你的足迹”评价形式主要有“学习行为辨析”与“学习情况分析”。

“学习行为辨析”相关知识、技能掌握水平、活动参与情况、问题解决方法的实践、应用情况。“学习情况分析”则更多侧重于实践任务完成情况。

3、评价操作建议

(1)阶段性评价

使用教材“我的足迹”开展阶段性评价,可设置在每个活动完成后,或结合活动实施过程“边操作、边评价”。“边操作、边评价”优势在于运用评价手段引领活动过程实施,监督、修正学生学习状况。

(2)总结性评价:

若整体使用教材,课程结束需要对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情况开展总结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记录于《学生成长手册》。对于总结性评价给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A.总结性评价设计必须遵循学校拓展型课程或探究型课程的评价设计要求;

B.总结性评价需要与阶段性评价建立紧密的联系;

C、总结性评价操作在明确评价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自行开展评价,教师进行指导与仲裁。

D、基于过程表现的总结性评价还需关注学生的发展表现,基于学习表现的前后对比,对于趋于正向发展的学生,建议教师或学生组给予额外的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