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科技文章很火爆,许多群竞相转载《自然》刊发的内容,英国剑桥大学干细胞研究所等团队的研究人员发现,熊去氧胆酸(UDCA)能够关闭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通道”ACE2,媒体也跟进新闻热点,推波助澜,称其为快速灭毒的特效药,或将成为“新冠终结者”。

看到“终结新冠”字样,令人兴奋,毕竟三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让人类疲于应对,大疫不过三年的民间说法,终于看到曙光,有结果了。

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专家研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刊发,国内众多专业媒体竞相转发,就这几个光环,强烈的代入感足以令人头脑发热、兴奋不已,确信“终结新冠”木已成舟。

且慢,让子弹飞一会儿,冷却降降温,让我们捋捋思路。

ACE2是什么东东?

ACE2是人体细胞膜表面上的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enzyme 2),广泛存在于人体不同系统各类器官的细胞膜上,如心血管、肾脏、肠道、肺脏等,在生理学、病理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与炎症、细胞增殖、肥大和纤维化有关,在调节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心血管和肾脏功能、增殖肠道干细胞以维护黏膜平衡以及生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该成果有什么道理呢?

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主要是通过组成病毒包膜表面上的刺突蛋白和ACE2相结合,一旦双方连上,病毒成功侵袭人体细胞,人便感染上了病毒。

形象地说,新型冠状病毒上的刺突蛋白像雄性的阴茎,人体细胞膜表面上的ACE2受体像雌性的阴道,一旦阴茎插入阴道完成性交行为,核酸“精子”通过“阴茎”进入“阴道”、“母体子宫”,病毒入侵的“通道”就打开了,利用人体活细胞的营养原料,配件组装,快速大量增殖,人体便感染上了病毒。

再打个比方,刺突蛋白像一把钥匙,细胞膜表面上的ACE2受体则像一把锁,钥匙开了锁,病毒入侵的“通道”就打开了。那么,如果“堵死”这把锁,即使有“钥匙”,新型冠状病毒也无法进入人体的“通道”。

用某种物质去关闭人体ACE2受体的表达功能,新型冠状病毒自然就很难和ACE2相结合,来达到预防和治疗新冠的目的。

一则科技热文传播的额外意义

一则科技热文的传播,高深的理论、先进的技术、晦涩的词汇、难懂的表述,一切的一切使得公众望而却步。

然而,这些并不妨碍公众的认知,非专业背景的公众姑且不必深究研究结果,额外的意义远远大于研究本身。通过这篇热文,使人们深刻反思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理念、科学人文精神。

如何去伪存真,了解对自己人生真正有帮助的内容,需要看待事物6个字:客观(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认识),理性(理性思维、辩证认知、逻辑判断正确),中立(观点不偏激、不非黑即白)。

该研究有别于其他防治新型冠状病毒的方法,用某种物质去关闭人体固有且广泛存在的ACE2受体的表达功能,药物针对的是人体自身的细胞而并非某种病毒,来达到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目的。

从科技哲学角度看,生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保留或失去某些结构或功能,必有其意义,存在就有合理性。关闭人体固有且广泛存在的ACE2受体的表达功能,有可能导致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一系列变化,引发严重的后果。治病的同时致病,新型冠状病毒没有完全防治好,人先没有了,失去研究的良好的初心,违背科技伦理。伦理通俗地说就是做什么事到底该不该、如何是好。替上帝操刀必然遭到自然法则的惩罚。

最初课题设计方案值得商榷,违背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生命伦理学是科学与人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领域:一方面,它保护和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而不能成为科学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它要维护人的权利和尊严,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危害人类,其任务就是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寻求平衡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已颁布实施,条文明确地表述“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活动,应当符合伦理原则。”

填补国际空白≠有意义。因为有的空白不是没有人去做,是不值得或不能去做。科技界不乏狂人,比如克隆人,克隆羊、克隆猴都有了,羊、猴都能克隆出来,说明技术能达到克隆大型哺乳动物,克隆人也就一步之遥,但人不能克隆。技术已没有太大难度,只是不能去做,违背生命伦理。克隆人违背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的不伤害原则、平等观和自主理念。

填补空白≠创新与特色,对基础研究而言。创新不是无中生有,是已有工作基础积累、升华的产物。创新按程度依次分为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