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这是2022年上海高考的作文题,关于“小时发问”和“长大重结论”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议论。

好奇心是探索问题的动力

古往今来,名人大家不断在论证“善于发问”的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2030年行动框架”中,将“终身教育”纳入其中,就是在提醒人们,要用自己的“发问”应对未来的不确定。

爱因斯坦在一次很经典的“低调自夸”中说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是好奇心极强而已。他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刘开在《问说》里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这些都能够说明学习要有问题意识,对任何事情都应该保持一颗善于质疑的心。

提出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表现。牛顿的“苹果之问”,达尔文“人为什么不能是生物演化而来的”之问,乔布斯“手机为什么一定要有物理键盘”之问,都曾推开一扇重要的大门。这个世界不缺“结论”,稀缺的是永不止步的心灵跋涉,永不停歇地向习见事物和广袤时空“发问”。

传统课堂对学生“发问”的束缚性

目前,在许多中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重视讲解,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剥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作用发挥,更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传统课堂的教学往往注重“追求讲解”“填鸭灌输”等方面,在课堂上老师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最后不敢说话。这个现象一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里,很多人认为提问题就是不听话,在质疑“权威”,这不利于学生来积极发问,提出质疑;二是我们的学生“怕”。“怕”什么呢?有怕自己讲的不好引起老师不高兴的,有怕自己在课堂上说错话引起同学嘲笑的,更怕自己紧张至说不出话而感到尴尬的;三是课堂气氛的紧张感使学生觉得压抑,导致学生害怕回答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总是担心让学生提出问题或发出质疑会影响教学效率,总是觉得学生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殊不知,教师的顾忌慢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磨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从不敢质疑变成了不会质疑。若我们能往后退一步,给予学生提问和时间与空间,或许师生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

创新高效课堂对学生“发问”的鼓励性

目前全国有很多学校在进行课堂改革,有很多好的探索,2022年我有机会走进河北石家庄的一所学校——石家庄精英中学,现任校长是著名教育专家、原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

石家庄精英中学在德育工作、学业提升、顶尖生培养等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2022年高考更是以清华北大人数录取23人的好成绩,拿到石家庄第一、河北省第二的排位。

在探访的过程中,当问及精英中学成功的秘诀时,很多干部老师都会提到“三箭齐发”战略。而这三大办学方略中,高效课堂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个高效课堂模式就是由精英中学首创的“高效6+1课堂”。

笔者认为,学会提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业成绩,更对其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大有裨益。高效6+1课堂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步骤的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质疑、解疑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尤其,高效6+1课堂展示环节的质疑和发问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后再作出答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探索的环境中,实现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使学生的表达越来越富有逻辑性;还可以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不断地去思考,从而实现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全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在探访精英中学后感叹:“高效6+1课堂上,老师全身心投入、旁若无人地讲课,学生忘乎一切、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的每个环节,整个课堂充满美感、舒适感和愉悦感,每位学生都全身心地享受着课堂本身带来的快乐,让我深受感动。高效6+1课堂魅力十足、生机无限,未来必将创造更大的奇迹。”

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学府——清华和北大对精英中学青睐有加。学校连续多次荣获“清华大学优质生源中学”称号,可见对精中教育理念的认同。北京大学也有多位教授探访精英中学,其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教授,在听完一节高效6+1课堂后。他认为精英中学目前进行的高效课堂改革,彻底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精中学生的安静自学自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是中国顶尖学校最急需的人材培养的目标。学生自信的神情、阳光的心态、激情的态度都给他留下震撼的印象。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而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高效6+1课堂所追求的,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问”,让学生在“问”中学习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创造性思维。

如何鼓励学生勇于发问 勇于质疑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在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时,一定要勇于发问,勇于质疑,只有解决问题,成绩才能得到提升。学问、学问,顾名思义,就是既要学又要问,光学不问,构不成完整的“学问”。问是学的手段,学是问的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发“问”,是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促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

首先要鼓励学生“敢问”。现实中,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大胆问:有的学生迷信书本、迷信老师,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对问题发表新看法、新见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敢于问,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敢提出异议,努力为学生发问创造宽松的条件。

其次要鼓励学生“勤问”、圣人孔子,堪称勤问的楷模。他向苌弘问乐、向老聃问礼。在日常生活中,逢事必问一个所以然,以至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毛泽东同志曾号召国人“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作为教育者,我们何不也教学生“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凡事问个水落石出,弄得个清楚明白。

另外,鼓励学生“追问”。培养学生一问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克服学生对事、对物不求甚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坏习惯,做到剖根问底,而不浅尝辄止,在问的过程中,不断拓宽知识面,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学生多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加思索地乱问,而是要鼓励学生在多思的基础上勤问,思考后再问,有准备地问,有目的地问,问到点子上,在问中长进,在问中释疑、解惑。

来源: 中青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