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环境光学监测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

刘文清主要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和应用研究,发展了环境光学监测新方法,研发了系列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并实现产业化,集成了大气污染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开拓形成了我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新领域。

提高自主监测数据的国际认可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为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使得我国整体大气污染状况明显好转。但是,随着蓝天保卫战的不断深入,许多难题也凸显了出来,特别是技术支撑方面。刘文清认为,应该加大对环境监测设备自主研发的投入,加大对大气监测软件算法开发的投入,提高监测设备的国产自主化程度,摆脱对进口设备的依赖和减少对国外数据产品的依赖。

1998年,环境光学监测研究室成立,刘文清担任主任一职。经过努力,刘文清率领团队研发了一系列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广泛应用于国家发展需要的各种重大项目。2020年2月,武汉疫情肆虐,刘文清带领团队每日在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隔离点、社区等开展走航观测实验,进行大气环境立体探测。经过监测,刘文清团队获得了第一手大气环境数据,为病毒传播风险评估、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提供了科技支撑。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盛大开幕,刘文清率领团队主持“北京及周边地区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联合行动计划”项目。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以北京市为中心、覆盖三大污染源地区及周边污染输送通道的大气环境立体综合监测系统,为奥运会空气污染预警和制定减排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发挥了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

在刘文清团队研发的近80套环境监测系统仪器装备中,95%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其相关系统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北京APEC会议、北京九三阅兵式、G20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国际性盛会上大显身手。

环境监测技术助力“双碳”目标

低碳绿色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刘文清指出,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势在必行。要想实现双碳目标,除了治理之外,监测技术也需要大量发展。监测技术是“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技术支撑。刘文清认为,对于环境温室气体的监测,需要开发天空地一体化碳源碳汇监测技术,可以从点源、多点源、面源、区域、全球等不同空间尺度监测。

目前我国监测设备国产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但国产的监测仪器和设备中还存在着自动化程度较低、部分关键元器件仍受制于人等问题。刘文清表示,目前距离“碳达峰”目标还有十几年时间,距离“碳中和”目标还有30年时间,如果企业从现在开始策划,加快研发,肯定能赶上我国大量碳监测仪器设备需求。“绿色低碳发展是国家重大的一个发展战略,今后几十年要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约束下,控制污染,实现低碳转型的绿色发展将成为主要经济体发展的重要方向。”他强调,碳达峰、碳中和任务是艰巨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既要有减排技术,也要有增汇技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达到目标。

完善卫星监测体系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现代化环境监测体系不断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地面监测站点覆盖不足,环境空气质量国控自动监测网络大多集中在城市及其周边较近地区,很少涉及边远城郊、农村等地区,这些地区大气组分的浓度信息缺失,成为解析污染成因机理的阻碍。而且卫星监测产品的业务化还不够成熟,数据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鉴于此,刘文清认为,我国要进一步完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监测体系总体设计,加强卫星载荷设计部门与数据产品部门的沟通。

2018年,刘文清团队自主创新研制的三个大气环境监测载荷,搭载高分五号卫星成功上天。通过高分五号的观测,可以看到平时肉眼不可见的污染气体。自此我们掌握了全世界污染的资料,为我国的大气污染控制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我国国际环境外交活动、国际环境保护合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王慧兰)

相关链接:

刘文清院士简介

刘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环境光学监测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

刘文清主要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和应用研究,发展了环境光学监测新方法,研发了系列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并实现产业化,集成了大气污染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开拓形成了我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新领域。

曾获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省重大科技成就奖。获42项发明专利授权,发表SCI收录论文160余篇,编著书2本。

来源: 中科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