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蓝有方专栏是由添蓝与空气-气候-健康集成研究计划与交流平台(ARCH)联合策划与共创的知识分享板块,通过有趣的科学知识,助力个人做好健康防护,采取积极治理行动,以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

本篇专业内容由北京大学环境健康研究团队贡献。

本文作者 / 艾思奇 李芳洲

今年入冬以来最强寒潮来袭,是不是已经开始 (((˃̣̣̥᷄⌓˂̣̣̥᷅ ))) 瑟瑟发抖了呀?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中,有一段剧情好笑又写实,资深殡葬从业者娅男对新来的女同事三悦解释了什么叫“年关难过”——

注意看剧中台词 图源/Bilibili

说到寒冬“难熬”,就不得不提“冬季杀手”寒潮了。早在今年10月2日,中央气象台就发布过一次寒潮蓝色预警,来自西伯利亚的冷气团强势南下,直通南岭。降温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中东部地区,内蒙古等地的降温幅度更是高达18℃以上。

而今年的副高尤其强势,持久不退,导致寒潮发生当时南方的热浪天气还在肆虐,呈现出冷暖气团相互对抗的局面,即“北方速冻,南方火热”的怪异现象。

10月3日寒潮与高温预警齐发!图源/中央气象台

这是自2010年(中央气象台正式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下半年最早发布的寒潮预警,也是第一次,寒潮和高温预警同时发布!!!

常常有人混淆冷空气和寒潮这两个概念。其实冷空气和寒潮并不是一回事,寒潮是指高纬度冷空气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地区侵袭造成的剧烈降温现象,通常发生在11月末、1月初。

💨《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冷空气活动使得某地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或48小时内下降10℃及以上,或72小时内下降12℃及以上,并且日最低气温≤4℃时,可以称之为寒潮。

今年,除了高温热浪、比往年提前到来的寒潮以及寒潮和高温预警同时出现这些异常的天气信号外,据世界气象组织(WMO)预测,始于2020年9月的拉尼娜(La Niña)现象可能会持续到2023年冬季,成为本世纪首个连续三年出现的拉尼娜事件。

作为全球温度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拉尼娜现象描述的是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洋面温度的大尺度降温的现象,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往往与厄尔尼诺(El Niño)相反,二者统称为ENSO,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拉尼娜事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拉尼娜往往意味着今年会是一个冷冬,但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1986年以后拉尼娜事件当年出现暖冬的频率也显著增加。例如,去年2020/2021冬季作为拉尼娜年,即便出现了极端寒潮事件,但是整体上依然是一个暖冬。但从过去几十年的温度数据看,我们正经历着冷的时候更冷,热的时候更热的气候趋势。

赤道太平洋海域温度异常 图源/https://www.climate.gov/

寒潮天气通常伴随着短时间内气温的大幅下降,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管收缩、血流减缓和血栓形成,加重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引发猝死。

冷空气也会直接刺激呼吸道粘膜,使得分泌物减少、纤毛清除病菌的能力受阻,降低其屏障保护能力,诱发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流感)、肺炎、哮喘(特别是儿童哮喘),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我国一项基于272个城市的研究发现,暴露于过低或过高的户外温度(以22.8℃为界)都会显著增加非意外死亡风险(如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且,相较于高温,低温的“致死作用”更强烈。

流行性感冒病毒入侵人体,寄生于细胞内增加数量,咳咳,感觉自己感冒了…… 图源/《工作细胞》

寒潮造成的死亡风险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带,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社区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相关的影响因素涉及社会经济、医疗教育、城市化、地理位置等方面。比如,就地理位置而言,我国学者发现相较于南方人,北方居民有着较低的寒潮相关的死亡率,或者说更“抗寒”。

这可能与北方居民对冬季低温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以及采取了御寒措施(如持续的供暖政策)有关 。

因此,有学者呼吁,集中供暖其实不应当区分南北,制订因地制宜的寒潮预警标准也势在必行 。

2018年寒潮造成南北方地区的超额死亡数(颜色越深代表死亡数越多)图源/Lei et al., 2022

此外,寒潮天气常带来暴雪等自然灾害发生,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风险增加,容易给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和高空作业者带来直接损伤,如冻伤、跌倒、高空坠落等。为此,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综合考虑了风速和温度指标,编制了可反映体感温度的“风寒指数”,以指导工人们根据“风寒等级”采取相应的御寒措施。

风寒指数(颜色越深代表体感温度越低)图源/https://www.ccohs.ca/

抵御寒潮需要政府、气象、交通、农业等多部门共同应急联动,高度重视,及时做好各项防御工作。


参考资料:

Chen R, Yin P, Wang L, Liu C, Niu Y, Wang W,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risk and burden: time series study in 272 main Chinese cities. BMJ 2018; 363: k4306.

Gasparrini A, Guo Y, Hashizume M, Lavigne E, Zanobetti A, Schwartz J, et al. Mortality risk attributable to high and low ambient temperature: a multicountry observational study. The Lancet 2015; 386: 369-375.

Lei J, Chen R, Yin P, Meng X, Zhang L, Liu C,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old Spells and Mortality Risk and Burden: A Nationwide Study in China. 2022; 130: 027006.

Sun Q, Sun Z, Chen C, Yan M, Zhong Y, Huang Z, et al. Health risks and economic losses from cold spells in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21: 153478.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 添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