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新闻网12月26日讯(秦川) 近日消息,据多家海外媒体报道,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对登革热多发的越南和柬埔寨两国蚊子展开研究时发现,当地一种传播登革热、黄疸病和寨卡病毒的蚊子出现变异的比例竟高达78%,能对合成除虫菊酯这种常见杀虫剂成分产生免疫。

据统计,全球蚊子种类数量接近3600种,约有蚊子100~200种蚊子会出现叮咬人类,并且蚊子的生活环境都是水资源丰富,出没于一些积水、花草附近的地方。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三种蚊子,分别是伊蚊、按蚊和库蚊。

据悉,研究团队对超级蚊子种群喷洒大剂量的氯菊酯(虫剂),但柬埔寨的蚊子却出现了抗药性,并且该超级蚊子还可以自觉规避喷洒过虫剂的地方。

蚊虫叮咬可能会导致传染病、寄生虫病或影响工作效率等危害,可能会引起肝炎、登革热、脑膜炎等一系列症状。如果不注意控制蚊子,这些疾病很容易大规模流行。并且,蚊虫叮咬会往人体内注入一些抗凝物质等毒素,该物种会造成人体皮肤瘙痒红肿,严重会出现伤口感染。

控制蚊子的数量和繁殖,是目前控制蚊子传播疾病最有效的方式,目前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喷洒灭虫剂。研究人员表示,蚊子抵抗杀虫剂的能力可能对传染病防治工作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针对蚊子传播的某些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疫苗,只能靠杀灭蚊子来进行防治。科学家建议,应选择更有效的杀虫剂来对付蚊子,也可轮换使用不同杀虫剂,以避免蚊子形成免疫抗性。

来源: 中国科技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