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刘玉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副主任委员
大家对化脓性中耳炎比较熟悉,因为可以看到耳朵里面有脓流出来。
其实还有一种中耳炎,叫非化脓性中耳炎,从字面理解就是没有脓流出来的中耳炎。
下面就来认识一下非化脓性中耳炎。
一、非化脓性中耳炎是怎么回事?
非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是集中在中耳黏膜的一种非化脓性的炎症,以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又叫渗出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四部分,鼓室腔里面的黏膜也好,听骨也好,发生了炎症,有液体渗出,进而导致鼓室积液。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那么,中耳炎症是怎么发生的呢?
主要原因是咽鼓管出了问题,咽鼓管不通畅以后,就会造成鼓室腔压力下降,形成负压,血管压力发生变化后就会扩张、肿胀,就会有液体从血管里漏出来,叫漏出液,这些漏出液积存在鼓室中,就会导致鼓室积液,积液主要是一些清亮的,半透明的稀薄液体。
中耳腔通过咽鼓管跟鼻咽部相连,哪些原因会导致咽鼓管不通畅呢?
第一,机械性堵塞。比如腺样体肥大,腺样体是一个淋巴组织,在鼻咽部,紧挨着咽鼓管,腺样体肿大以后就会压迫咽鼓管,造成咽鼓管堵塞。
第二、患有鼻炎、鼻窦炎。鼻腔脓液流到后鼻孔,刺激咽鼓管肿胀,堵塞咽鼓管。过敏性鼻炎导致黏膜水肿,也会造成咽鼓管功能不好或堵塞。
第三、患有先天性唇腭裂。肌肉功能不好,造成咽鼓管的功能不好。
第四、患有鼻咽部肿瘤。良性肿瘤包括纤维血管瘤、鼻息肉等,恶性肿瘤比如鼻咽癌,都可以压迫咽鼓管,造成咽鼓管堵塞。
第五、上呼吸道感染。感冒以后咽鼓管周围的黏膜发生炎症反应、水肿,造成咽鼓管堵塞。
非化脓性中耳炎儿童发病率比较高,两岁到六岁是一个高发年龄段,有统计显示,大概有80%左右的儿童得过一次非化脓性中耳炎,50%的儿童得过三次,30%的儿童得过六次以上。成年人非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率也逐渐呈上升趋势。
二、非化脓性中耳炎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典型症状是听力下降、耳闷、耳鸣、耳痛。
很多患者感冒以后,出现听力逐渐下降或者突然下降,伴发耳鸣、耳闷、耳疼。在打哈欠或者是说话的时候耳鸣会更明显一点,有气过水声的声音,说明鼓室腔里有液体了。鼓室有液体以后,耳朵感觉像被什么东西堵上了一样,像生活在水缸里一样,闷得很难受。在急性期一般会耳疼,不及时治疗,迁延下来,或者治疗方法不当,就会转成慢性的。
出现听力下降、耳闷、耳痛、耳鸣,要及时就诊,医生会根据病史做相应的检查,比如耳镜检查,透过鼓膜看看鼓室里是不是有积液的征象,同时也会进行鼻腔检查,看看有没有鼻息肉、鼻炎、鼻中隔偏曲,检查咽部看有无扁桃体肥大、扁桃体炎,或者咽炎。出现听力下降要做听力检查,看看听力下降的程度,到底是传导性听力下降,还是混合性听力下降。必要时需要做耳部CT检查,看看病变的范围,累及到什么部位了。
诊断非化脓性中耳炎后,要及时正确治疗,最佳治疗时机就是在早期的时候,及时正确治疗一般都能治好。如果不及时治疗,迁延不愈,或者治疗方法不得当,很容易引起永久性的听力下降,对以后的生活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非化脓性中耳炎怎么治疗?
非化脓性中耳炎首选药物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基础上,才采取手术治疗,成人和儿童的治疗原则一样,具体治疗方法还是有区别的。
儿童非化脓性中耳炎:
保守治疗不主张给很多的药物。
鼻炎、鼻窦炎引起的,主要是用生理盐水或者生理海水进行鼻腔冲洗,另外也可以给一些预防感染的抗生素,预防转化成化脓性中耳炎,用一些促排粘液的药物,促进积液吸收。
腺样体肥大引起的,首先要消除腺样体的炎症,炎症消退以后腺样体的体积还是那么大,还会压迫咽鼓管,最后会采取手术治疗,把腺样体刮除掉。
非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儿童,一年发作三到六次及以上,可以考虑穿刺抽液、置管,在鼓膜放一个通气管,让液体排出来,这也是一种手术治疗办法。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成年人非化脓性中耳炎:
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用一些促排粘液的药物,促进液体吸收排出,给予鼻喷剂或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让咽鼓管的开口保持通畅,咽鼓管功能恢复了,中耳炎也就会好转了。
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以鼓膜穿刺抽液,一般穿刺一次就基本上能够解决渗出液的问题,然后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让液体不再漏出。
如果鼓膜穿刺后依然反复有液体漏出,这种情况下最好就要鼓膜置管了,鼓膜通气管可以保留半年到一年,可以持续把液体引流出来,不必反复鼓膜穿刺,以免造成多次创伤。
对于非化脓性中耳炎导致的持久性的听力下降,可以做鼓室成形手术,把损伤的听小骨换成人工听骨,恢复传音功能。手术治疗改善听力的效果不好,可以佩戴助听器。
非化脓性中耳炎早期治疗,通过药物就能治好,严重了或者迁延不愈了,就要采取手术治疗了,更严重的可能还会导致听力永久损失,所以要引起重视。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