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时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RSC),中国化学会聚集发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第八届科技委员会委员(化学化工学部)。获得 2021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多次入选爱思唯尔评选的中国高被引学者。长期致力于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化学研究,研究范围涉及力致发光、室温磷光、二阶非线性光学、聚集诱导发光、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磁性纳米材料等。至今已发表 SCI 论文 200 余篇,被他人引用16 000余次,h指数为75。现为《有机化学》《化学学报》《Polymer Bulletin》《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等期刊编委或顾问编委。

优秀科技工作者/李 振

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里,一批批高中生接受科学教育、走进大学,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李振教授认为对于边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学子而言,科学营有着助力他们弯道超车的特别意义。李教授常年致力于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发挥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这一平台的功能,不仅作为分管领导支持武汉大学分营顺利举办,更是作为主讲人直接面向学子传道授业,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武汉大学分营两次获评为全国优秀组织单位。
2021年,李教授亲自担任授课人,以“浅谈从单个分子到分子聚集态科学”为题,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详细阐述了分子聚集态科学的意义,他指出,化学的科研过程是具有创造力的,科研工作者可以构建新物质、运用新材料,因而有科研灵感碰撞融合的乐趣与浪漫。他的精彩讲座激发了营员浓厚的兴趣,大家争相提问,现场气氛活跃,营员纷纷表示获益良多。2022年,李振做客中国科技馆大讲堂直播讲座“奇妙的光学新材料——探索不一样的视界”,吸引了线上线下数千观众。
承办分营活动的经验与做法 优化课程结构,满足多元需求
武汉大学充分利用自身学科门类齐全、行业特色鲜明的特点,每年均会安排基础学科、行业应用、医学健康等方面的课程讲授、实验操作、平台参观等内容,充分满足有着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专业特长营员的需求。针对青少年心理、视力和口腔等常见疾病,特别安排专业医师讲解,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营员普遍反映,参加武大分营,总能找到感兴趣的课程,既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感悟,又能领略国家测绘、水利、电力等行业蓬勃发展的恢宏;不仅对眼前的课程学习有裨益,甚至能和高考志愿填报、未来职业规划等人生大事提前找到结合点。2020年已故的张俐娜院士,生前最后一堂课就是为科学营的青少年营员作报告,张院士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国家的热忱奉献、对学子的精心爱护,成为了那一届营员终生难忘的精神财富。
弘扬爱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武汉大学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每年科学营都会安排营员参观武大校史馆,学习中共一大代表等革命先驱在湖北的先进事迹,以及武大学者参与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极地科考、北斗导航、防控艾滋等国家重大工程的成果。2020年,安排战疫英雄彭志勇、刘忠纯、蓝柯等为营员讲解新冠病毒和战疫经历,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2021年,安排营员参观毛泽东艺术形象展,感受伟人的心路历程和革命足迹。营员认为,武大分营的爱国教育理论水平高、展现形式实、情景渲染深,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强国路上接班人的理想信念有很大帮助。
搭建交流平台,助力学子成长
学校充分考虑高中生营员、大学生志愿者、朋辈交流优秀代表等不同类型学子特定成长阶段的经历和需求,广泛搭建交流平台,建立“以大带小、结伴帮扶”的模式。每年的朋辈交流环节都会安排研究生以上学历、有过完整大学本科经历的优秀代表为高中生讲解大学学习实践,包括参加武汉战疫、南极科考的朋辈,极大地开拓了营员的视野。同时,武汉大学还利用科学营平台自筹经费邀请对口帮扶贫困地区高中、武大附中等不同区域的学生一同参与体验、分享,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吃苦耐劳的品质及向往成才的情操。
对高校科学营的希冀 沐浴党的二十大春风,行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征程上,李教授认为科学营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组织营员学习党史、校史、科技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成长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志向。
关于武大营该怎么办,课程该怎么设置,李教授希望武汉大学能够展示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让营员能够接触到基础科学、应用技术、行业背景、医疗健康等多方面的知识,满足不同营员的多元需求,广泛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特长。
关于湖北的优势怎么体现,李教授说,湖北是科教大省,是中部地区的领头雁,近两年因为新冠疫情人员不能跨省流动,营员都来自湖北本地,在科学营活动设计时,要充分展现湖北省作为科教大省,武汉市作为英雄城市的风采,帮助广大本地营员增强四个自信,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努力学习回报家乡的志向。
李教授认为,科学营承办高校在组织策划相关活动时,要全面贯彻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要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科学普及和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高中与高校合作育人,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对高校科学营的建议 对于科学营的持续发展,李教授建议:“进一步深挖重点科研生产单位的潜力,特别是行业部委所属的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他们身处前沿、贴近现实、条件优越的核心竞争力,拓展营员的视野;关注省属高校,逐步建立省级科学营,以扩充梯队,细分营员层级,充分覆盖不同学习能力的高中生;加强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校探讨科学营活动的经验,双向传递,既可引入国外先进做法,也可对外推介中国特色。”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