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园特色文化 打造红蓝教育大课堂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馆长,海洋文化馆筹建者、负责人,全国海洋文化教育联盟秘书长,中国海洋学会研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编《中国海洋教育读本》《海洋文化馆——浓缩的海洋意识教科书》。在教学方面,开设《海洋中国》与《极地探索》两门学校通选课,长期从事哈军工精神与文化的传播及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工作。

优秀科技工作者/李 宏

与高校科学营的缘分

2016年7月,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哈尔滨工程大学分营(简称“科学营哈工程分营”)的营员首访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李宏老师负责全程接待和讲解。哈军工纪念馆设有哈军工科技成果展厅、风洞吹风模型、哈军工与两弹一星的溯源,还设有导弹、陆战坦克模型等实物,引起了营员的极大兴趣,李老师的精彩解说受到了营员的热烈欢迎。在参观的最后阶段,李老师还巧妙地为营员设计了“问答卡片”环节,卡片上的问题涉及前面讲解的要点,由营员抽取卡片,积极回答问题的营员会获得哈军工纪念馆珍藏画册或哈工程地标明信片,作为哈军工给予他们的一份珍贵纪念。

此次参观是李宏老师参与高校科学营的第一场活动。由于营员在哈军工纪念馆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同时接受了红色精神的洗礼,此后的每一年,参观哈军工纪念馆都是哈工程分营活动的必选项目。2022年,哈军工纪念馆入选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其传扬科学家精神,传播创新文化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参与高校科学营的主要工作

随着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文化馆的建成开放,科学营在哈工程文化展馆的活动也形成了“三馆一展一区”的科普活动精品线路,三馆分别是哈军工纪念馆、海洋文化馆和船舶博物馆,一展为十大名船展,一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哈军工文化园。李宏老师承接青少年科学营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形式上的设计也越来越精彩。科学营活动的时长从最初的2小时扩展至半天,活动内容也从最初单一的“展馆参观”发展为后来的“一课一馆一赛一体验”品牌活动。在海洋“第一课”上,李老师组织志愿者为营员揭秘“蛟龙号”,介绍了海底悬停技术、水声通信技术等;在海洋文化馆内,从自然海洋、人类与海洋、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四大板块,向营员讲述了美丽海洋的起源、人与海洋的故事、海洋新秩序的建立、蓝色科技与经济发展等内容;在船舶博物馆内,带领营员了解船舶发展史,参观历史名船、军舰及“辽宁”号等模型;在海洋知识小竞赛中,营员化身知识“小达人”,赢得了海洋科普读物等奖品。最后,营员通过VR技术,“化身”潜水员,在海底世界遨游。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不仅向营员普及了船舶海洋文化知识,更唤醒了营员对船舶海洋事业的向往与渴望,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激发出营员对船舶海洋知识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对船海科学技术研究的兴趣。

每年7月,李宏老师都会参与到高校科学营活动的策划中。在志愿者安排、线路选择、内容设计等方面,都会做到周到丰富、井井有条,力争让营员通过参观、听讲座、动手做等环节,能有较大的收获。2019年,李老师参与录制了《海洋揭秘》系列科普视频之《海洋资源开发》,并在科学营开设讲座《深海资源探秘》。2020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但哈工程分营的活动并没有停止。李老师为了给营员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利用视频直播等手段实现展馆云参观,创新了活动形式。另外,李老师还主动找到宣传部门的老师和专业摄制团队,拍摄了长达1个半小时的哈军工纪念馆、海洋文化馆现场参观讲解视频,录制了《海洋大讲堂》《海洋科普微课堂》等科普讲座视频。2020年、2021年7月,全国各地的营员通过线上云参观,了解了哈军工的优良传统,也了解了海洋科普知识,提升了海洋意识,激发了他们建设海洋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今,李老师及其大学生志愿团队累计接待了800余名科学营营员,为突出科学营科普教育的“实践性、体验性、普及性”,李老师和团队一起建设了科普视频、教材、课件、微信公众号、专题网站、实体场馆“六位一体”的科普宣教模式。2022年,李老师所带的大学生志愿讲解团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李老师每年都会定期招募和培训本校大学生担任兼职科普讲师,力争为营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开展科学营活动重要意义的理解

高校科学营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主办,旨在让广大青少年了解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李宏老师自首次参与科学营活动开始,就深深喜欢上了这份志愿服务工作。每次的科学营活动,李老师都会精心准备,只为给营员呈现最好的课程和活动,只要能帮助营员从小树立科技强国、海洋强国的远大志向,她认为付出再多的辛苦都值得。依托学校红蓝教育资源,李老师始终致力于带领营员感受哈军工的红色文化和学校“三海一核”蓝色文化,让营员在畅游科技海洋和体验创新文化的同时,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爱上科学创造。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