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大多数情况下“肺结节≠肺癌”,不用太过于焦虑。
肺结节检出的增加,主要原因是检测手段更加先进、筛查更加频繁,与口罩无关。
合格的医用外科口罩,正常使用不会掉渣被我们吸入肺里引起危害。
经环氧乙烷灭菌后的口罩,环氧乙烷的含量微乎其微,不会影响健康。
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正确佩戴口罩,仍然是目前抵御新冠病毒的有效方式之一。
01
为什么肺结节“变多了”?
最近很多人体检发现的肺结节,跟戴口罩做核酸有关吗?
所谓肺结节,是指在肺部平片或者CT检查中发现的直径小于等于30mm的圆形或者近圆形的阴影。
阴影?很多朋友一听就吓坏了,阴影一般不就是癌症的代名词吗?
其实,这是我们多虑了。不信翻一下近几年的统计,或者公司单位组织体检完之后跟同事聊一下,你就会发现,肺结节有多常见了。
某种程度上说,就如同人可能会出现皱纹或者生白发,随着岁月流逝,多数人都会多少能检查出一些肺结节。
以前人们怎么没听说过这么多肺结节呢?
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以前的X线检查分辨率不够,CT又太贵很少有人做,所以查不出来那么多结节。
到了现在,医学影像技术进步了,这才让肺结节越来越容易被检测出来了,和口罩没什么关系。这就好比只要拿着放大镜来检查,人人脸上都能找到更多坑,但咱能说大家皮肤都变差了吗?
可能还有朋友会担心,因为有人说口罩上会掉“渣”,被人吸入肺中会有种种危害。
这种担心挺合理,不过,由于我们的呼吸道有自洁的功能,所以能阻挡很多异物进入肺泡,真正能进入肺泡的只有我们很熟悉的PM2.5-PM10大小的微粒。
根据上海辟谣平台的报道,相关人士指出,熔喷布是口罩的核心材料,以石油化工产品聚丙烯为主要原料,为高分子结构,正常情况下分子与分子粘接在一起,不可能“降解”或“释放”出小颗粒。
从应用场景看,塑料制品及相关原材料在全球范围都广泛应用,包括医疗用、食品等,而且应用越来越广。假使这些产品对人体有害,怎么可能得到这些应用?
同时,合格上市的塑料制品以及相关原材料都需经过专业检测,满足国标和行标,不存在网传风险。
02
环氧乙烷致癌吗?
有一说一,与很多消毒剂一样,环氧乙烷确实也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一次吸入太多环氧乙烷气体,会当场中毒,而频繁接触环氧乙烷,也有损健康,并会增加癌症风险。
但是,这些危险因素,只有相关行业的从业工人才需要防范,普通人不用为此担心。
而且,正是由于环氧乙烷有一定的毒性,国家对使用环氧乙烷消毒口罩,是有着严格标准的。
根据行业标准《医用外科口罩》(YY0469-2011)规定,经环氧乙烷灭菌后的口罩,环氧乙烷残留量应不超过 10μg/g。也就是说,我们拆开包装拿出一个口罩,剪下来 1 克的口罩面料,拿去提取并测量,里面的环氧乙烷不应超过 10μg 。
为了达到这个标准,使用环氧乙烷消毒的口罩,需要先在通风的解析室晾 1-2 周等环氧乙烷消散,这之后过 2 周再进行无菌测试,达标才能出厂。
所以,我们平时使用的口罩,环氧乙烷的含量早已微乎其微了,而且我们在佩戴口罩的时候,剩下的那一丁点环氧乙烷,一部分也会跑到空气中去,我们实际吸入的就更少了。
对比一下环氧乙烷的残留极限就会发现,以一个医用口罩重约 3g 计算,每个口罩最多含 30μg 环氧乙烷,按持久接触,每日剂量≤ 0.1mg 的话(1mg=1000μg),每天得生吞至少 3 个口罩才可能超标,前提是你吞的时候还得捂得严严实实,不然环氧乙烷就会跑到空气中去了……(思想实验请勿模仿)
更何况,部分口罩消毒用的是其他方法,并没有用到环氧乙烷。
因此,正规渠道购买的合格口罩,即可放心佩戴,并不用因为环氧乙烷而困扰。
总结一下,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正确佩戴口罩,仍然是目前抵御新冠病毒的有效方式之一,可不要因为一些热传的流言,就放弃了安全有效的防护方式,给自己的健康带来风险。
作者|鲁坦
审核|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