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初,我国部分地区气温经历过一次“大跳水”,11月初,霜降过后,按理说,应该开启入冬模式,然而各地最高气温却屡创同时间新高。以河南省沈丘县为例,10月底11月初,最高气温一度维持在20℃以上,这么高的气温显然和这个季节不相匹配。植物甚至出现了“梅开二度”的现象——桂花树、国槐树等纷纷开花,小麦狂长,俨然一副进入春天的画面。11月底全国气温又开始新一次的“大跳水”,我们有没有想过地球这是怎么了?

(10月底11月初,河南省沈丘桂花树二次开花)

气温反反复复“大跳水”,让人们多多少少有些不适应,于是乎有关气候变暖的话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拉尼娜”、“拉尼娜”、“厄尔尼诺”等等词汇反复出现,我原来感觉这些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可事实却是这些正在渐渐影响我们的生活。

(10月3日寒潮与高温预警齐发!图源/中央气象台)

(11月27日-12月1日全国大风降温的预报图 图源/中央气象台)

有人不禁要问不是说全球变暖吗,怎么会这样冷,是不是冷冬?有人说是因为本世纪首次“三重”拉尼娜事件的原因,“三重”拉尼娜就应该“三倍”冷。真的是这样吗?

什么是“三重”拉尼娜?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音译,最早由气候学家乔治·菲兰德用以命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其中“三重”拉尼娜事件的意思是连续三年均爆发拉尼娜事件的过程,即自2020年春季起赤道中东太平洋迅速转为偏冷以来,从2020年夏至2021年春、2021年秋至2022年初夏和2022年秋季起再度发展的三次拉尼娜,因此称为“三重”拉尼娜事件。“三重”拉尼娜不是“三倍”拉尼娜,自然也就不存在“三倍”冷之说了。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作为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的冷暖位相,每隔两三年交替出现。

总的来看,我国冬季是“冷”还是“暖”,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不是唯一因素。北极海冰、欧亚积雪、北大西洋涛动、北极涛动、乌拉尔阻塞等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等也起到重要作用。虽然拉尼娜事件会影响我国冬季“冷”或“暖”的概率,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冷冬或暖冬。

科学家弗朗西斯曾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北极过去一直有冷空气集聚,被局限在涡旋的低压区内,冷空气难以南下。但气候变暖使得北极海冰减少,涡旋和喷射效应减弱,屏障作用减弱,导致热气北上冷气南下频繁,进而造成全球部分区域异常炎热或极其寒冷,全球变暖使得极端天气更明显。

气候变化正在使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受到“三重”拉尼娜事件影响,今年我国无论冷冬与否,地球变得越来越“不安分”是不争的事实。今年10月份,我国甚至首次出现高温、寒潮两个预警同时发布的情况,气候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气候变化正在导致全球极端气候事件更频繁、更严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两千年来前所未有之速度发生。

科学家们发现,自2003年以来,南极冰盖的净损失,以及格陵兰岛冰盖的萎缩,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4毫米。而在南极洲,由于海洋变暖导致漂浮的冰架融化,造成了海平面的上升。该研究于2019年4月30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南极洲“末日冰川”融化速度要远远超过科学家们的预期。

显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为此《蒙特利尔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纲领性文件相继签订,然而,扭转全球变暖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频发,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一切都没有太大改观,甚至有些还在加剧。但是,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遏制气候变化,恐怕现在的情况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糕。

走绿色可持续道路势在必行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下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首要任务,全球走绿色可持续道路是势在必行。我国政府承诺2030年之前排放量实现“碳达峰”不再增长,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对我们个人而言,只要人人都养成简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世界必将大不相同。我们可以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使用清洁燃料、节约粮食,可以购买和使用获得绿色节能产品,可以使用可重复利用的环保购物袋,可以选择绿色出行,可以……只要人人都再努力一点点,我们必将迎来美好明天。

文章:Pierre

审核:老夏

编辑:Ann

来源: 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