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词非常火——“文字讨好症”:它是指人们在网上聊天时,聊天框的一句回复,会反反复复、字斟句酌地修改无数遍,加上波浪线、语气词、精心挑选的表情包,生怕收到这条内容的对方,误解了你的情绪,觉得你冷漠或者敷衍他。比如,“XX老师,你好”变成“XX老师,您好~”、“好的”变成“好哒”、“嗯嗯”变成“嗯呐”……一通流程下来,虽然表面上礼貌又不失活泼,但,心累。这是不是也是你的日常?01

为什么“文字讨好”成了常态?

人和人的沟通,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沟通的双方是平等的——至少彼此的基本感受是平等的。另一种状况,是不平等的。比如甲方和乙方之间的合作关系,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求。这个时候它潜在、短暂地存在着一种权力的差异,导致一方需要更主动地维护关系,可能需要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友好的姿态。后一种情况,当然更容易出现“文字讨好”。不过,我们面临的状况常常是,在本应是第一种情况的对话中,也出现了“文字讨好——对同事、对朋友、甚至是对家人…… 还有很多人初入职场或是换了新工作环境时,在“线下”的场景也会如此: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分寸,不自觉“取悦”和“讨好”别人。这是怎么回事?线上的“文字讨好”也许是因为,文字本身能承载的情感信息非常有限。通过聊天软件,用文字交谈的时候,看不见对方的表情。只能依靠调整文字,增加情绪。
这样做其实是很困难的。如果沟通的时候,双方的情绪状态都比较平稳,你随便发一句话,对方也不会过度解读。但如果任何一方稍微有一点情绪、一点不安全感,一句很普通的话,也会因此带上冷漠的色彩。这也是为什么异地恋特别容易失败的原因:分隔两地时,大量的交流是通过文字媒介来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一方的情绪,给交流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也许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讨好性文字。他其实是在担心,自己给对方传递出了一种冷漠的态度。但这也映射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很多人都觉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冷漠的、有距离的。所以,常常需要刻意给它添加一点浓度02

我们真的需要“讨好别人”吗?

包括“文字讨好”在内的所有讨好姿态,都包含着一种危机——你无法通过类似的讨好姿态建立真正的关系。确实,有时通过这种让渡自我、让渡权利的方式,你可以建立起一种被需要的状态。对方会觉得,你有某种情绪价值,和你相处很舒服,从而与你建立起一种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真正的关系。“讨好”所具有的表演成分,导致你是在用一个不真实的自己在和别人打交道——建立起的关系,实际上也是包含表演性质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讨好终将揭示,你的内心是孤独的。因为这些关系其实都是在忽视真正的自己。在这样的关系中,你变成了小透明。在这个过程中,讨好者自我最真实的那部分其实是被压抑掉的。你会担心,我提出想法、表达需求,别人是不接受的,甚至是讨厌的。既然自己的主张是对方不接受的,那就应该事先把它压下去。这实际上表现出了一种对自我价值的严重低估。03

**你有权利向“文字讨好”说:**不!

“文字讨好”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给人造成了许多这种不必要的额外情绪损耗,慢慢地,大家会越来越抵触与人交流、与人沟通这件事。很多人回家以后,不想看手机,也不想和别人联系,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和任何人说话,有人给他发来消息他都不敢看,或者说不想回,因为觉得“交流”,让他很累。要是你已经陷入了这种困境,可以先尝试推导下“讨好行为”背后的东西——也就是看看面前的事情是不是真的需要“讨好”。其实,对他人的尊重其实不需要通过文字讨好来体现。你可以给对方一开始就释放这样的信号,我们即使“打开天窗说亮话”也是安全的。你的交流状态其实可以反过来影响别人的。如果能让别人把你识别成一个直言不讳的人,反而会增加信任感。当然,也许你会觉得“文字讨好”是必要的润色。没有问题,你还是可以使用它。当你想用时,你就用;觉得累,就可以停止。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消除“文字讨好”,而是不能让它成为仅有的一种交流方式。要记得,你有进行“文字讨好”的自由,也有放弃“文字讨好”的自由。交流的本质是意图和意图的交流,文字只是承载意图的媒介,不要反而被它“绑架”,成为生活的负累。作者|崔庆龙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