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卓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刘基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徐 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罗 霞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审核:赵 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主任委员

主任药师 教授

说到治病用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是药三分毒”。这里的“毒”,其实指的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和用量下,都会存在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这是药物的固有特性。不良反应不一定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若反应严重时,可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正确认识、科学对待、积极防范药物不良反应尤为重要。

一、两种错误用药观念,您千万别这样做!

✖ 害怕药有“毒”,生病硬抗不吃药。

有些人看到药品说明书上列举的不良反应如此之多,害怕药物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即使生病难受也硬扛着不吃药。这样不仅会耽误治疗,还可能使小病酿成大病,得不偿失。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其实药品说明书上罗列不良反应的目的是让用药者能够了解这些不良反应,即便发生了也能及早察觉,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小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伤害。而且大多数药物的不良反应只是轻微的、暂时的,不会影响生活质量。所以,“该吃药时就吃药”,这才是明智之举。

✖ 因为药有“毒”,自行减量。

有些人虽然不会抗拒吃药,但喜欢自作主张,该吃2片的自行改成1片,认为这样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服药时不能随意更改剂量,要按照医生或药师嘱咐的正确用量来吃,否则不仅不能消除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还有可能导致药物疗效下降或无效,加重病情。即使服药之后确实出现了不良反应,也不要慌张,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在他们的指导下调整剂量、停药或进行相应的治疗。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药物为什么会对身体产生“毒”性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它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仅与药物性质有关,而且与机体状态、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可以让我们未雨绸缪,更好地避免不良反应带来的伤害。

1. 药物因素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药物在治疗某一种疾病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副作用。例如,感冒药中含有氯苯那敏成分,它可以缓解流鼻涕、打喷嚏等不适症状,但也会抑制中枢神经,让人犯困。

•用药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一般来说,药物剂量越大,用药时间越长,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就越大。例如,长期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引起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等不良反应。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服药时经常有多种药物合并使用的情况,适当的合并用药能起到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效果。但多种药物合用也会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且合并用药的种数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就越高。

此外,停药方式不恰当、药物中有杂质等因素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2. 机体因素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年龄:婴幼儿的脏器功能发育不全,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药物代谢、排泄速度较慢,容易发生不良反应;而老年人由于脏器功能退化,药物代谢、排泄速度相应减慢,也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身体状态:疾病会改变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效果。例如,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无法很好地代谢和排泄药物,会造成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增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甚至导致严重后果。所以,此类患者看病时要主动说明情况,医生会根据情况选用对肝、肾影响较小的药物。

•个体差异:不同人服用同一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过敏反应,有的人可能只是轻微的皮疹、发热,但有的人可能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甚至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

•遗传:极少数人由于先天缺乏某种酶,当使用某种药物后,会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例如,“蚕豆病”(一种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平时无明显症状,食用蚕豆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可诱发急性血管内溶血发作)患者若使用阿司匹林,可能诱发溶血,导致溶血性贫血。所以此类患者在看病时一定要向医生或药师主动说明情况,尽量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此外,种族、民族、性别、血型等因素也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环境因素

图5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药物不良反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等因素也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服用头孢菌素类、甲硝唑等药物后饮酒,会出现面部发热、潮红、视物模糊、头痛、胸闷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昏迷。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