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虫言虫语团队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人类为了干净又卫生地吃饭,发明出了各种各样的工具。筷子、叉子、勺子……而昆虫干饭也一点都不含糊,它们往往自带工具:形式多样,用途不一的口器。口器就是昆虫的嘴巴,担负着取食的重任。

大口嚼,饭才香——咀嚼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在昆虫中是比较典型的,其它类型都是由这种类型演变而来的。咀嚼式口器是用来取食固体食物的。它和人的嘴巴一样有上唇、下唇、上颚(牙齿)和舌,但同时它还有下唇须、下颚和下颚须。

上颚的前端有锋利的齿,叫做切区,用来切断食物;它的后部有一粗糙面,叫做磨区,用来磨碎食物。因此,昆虫的上颚与人类牙齿的排列和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处。下唇须、下颚和下颚须是感觉和辅助取食器官,下唇须和下颚须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功能。

蝗虫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的代表,此外,鞘翅目的成虫和幼虫、脉翅目成虫、鳞翅目幼虫及膜翅目多数成虫也都是咀嚼式口器。

蝗虫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弱水三千,只吸一管——刺吸式口器

吸食动物血液和植物汁液的昆虫的口器就像一个空心的注射针头,取食时把针状的口器插到动植物的组织内吸食其中的汁液,这种口器叫做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的构造很巧妙,实际上就是把原来的下唇延长成一个收藏或保护口针的喙,上颚和下颚的一部分演变成细长的口针。

常见家蚊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口针的数目有变化,蝉有4根,虱子有3根,而蚊子有6根口针。此外,刺吸式口器还必须有专门的抽吸构造--食道唧筒。

脉翅目幼虫(蚜狮、蚁狮)具有捕食性的刺吸式口器,简称捕吸式口器,其特点是上颚和下颚从两侧伸出头前,外形似1对镰刀。这类口器由左、右的上下颚分别合成刺吸构造,因而常被叫做双刺吸式口器。

蚜狮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在取食过程中还常伴随着传播疾病,使动植物感染流行病。例如蚜虫等同翅目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病,蚊子、跳蚤等传播疟疾等。

可伸缩的便携吸管——虹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是蝴蝶和蛾类特有的口器,它能吸到花朵深处的花蜜,因为这类口器长得象一根中间空心的钟表发条,用时能伸开,不用时就盘卷起来。这根喙管是由左右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后合在一起形成的,它由无数的骨化环紧密排列而成,环间有膜相连,故能伸能屈。下唇只留下发达的下唇须。这种构造一般用来吸食花蜜、水、腐烂的动植物汁液,有的也吸食成熟的果实。

蝴蝶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成熟蝇类专用的干饭工具——舐吸式口器

苍蝇吃东西又吸又舔,因此口器就象一个蘑菇头。喙是由下唇特化而来的,其前壁向下纵凹成唇槽,上唇呈刀状盖在上面,槽内藏着扁长的舌头,舌与槽形成食物道。喙在外形上是由主要为膜质的基喙、筒状的中喙和末端分为2瓣的端喙(即唇瓣)组成的。唇瓣上有一系列环沟,环沟集中到中央的缺口--前口上,前口附近的环沟间有齿,称前口齿。

取食时,两唇瓣展开平贴到食物上,使环沟的空隙与食物接触,液体食物即顺着环沟流向前口而进入食物道。唇瓣也可向后翻转,使前口齿外露,刮取固体食物,食物碎粒和液体一起吸入。

(图片来源:Veer图库)

舐吸式口器为蝇类成虫所特有。蝇类幼虫与成虫的口器不同,它们的口器退化,只能见到一对口钩,用来刮破食物,然后吸收汁液及固体碎屑。这种口器称为刮吸式口器。

多功能组合工具——嚼吸式口器

顾名思义,嚼吸式口器既能咀嚼固体食物,又能吸收液体食物,为一些高等膜翅目昆虫所具有。蜜蜂的口器是这类口器的典型代表。它的上颚与咀嚼式口器相仿,用以咀嚼花粉等。它的下颚和下唇组成吮吸用的喙。蜜蜂的喙仅在吸食时才由下颚和下唇合并而成,不用时则分开并折叠在头下。这时,上颚即可发挥咀嚼作用。

蜜蜂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结语

昆虫的食物来源很广,有固体的,也有液体的,有暴露在外的,也有深藏在内的。因此,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昆虫就有了各种各样相应的取食方式和口器类型。虽然干饭的工具各有各的不同,但小小的虫虫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大自然中生存下去。

编辑:郭雅欣

来源: 中国科普博览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