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股用室内甲醛检测试剂盒测试食用菌甲醛含量的热潮,许多博主纷纷下场测评,并将检测结果以视频形式发布出来。视频中很多博主都声称在香菇、白玉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上检测到了甲醛,许多观众看到后直呼心惊,并对食用菌产生了恐惧心理,害怕食用了这些含有甲醛的食用菌会致癌,纷纷扬言再也不敢吃食用菌了。
图虫创意
那么事实上市面上售卖的食用菌真的含有甲醛吗?食用这些食用菌是否会危害健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剖析一下整个事情的真伪。
01
人为添加甲醛可能性很小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有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毒性,会引起致病,因而让人忧心。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甲醛也有益处的一面,其实这种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工业、纺织业和医药等诸多领域都离不开甲醛,它为人类的工业发展和生活方便贡献了极大的作用。因此面对甲醛,我们需要摆正心态,正视它的好与坏,无需过分谈及色变。
此外,甲醛根据产生途径又分为外源性甲醛和内源性甲醛两种。外源性甲醛是指人为不当使用或违规手段对商品添加的甲醛,这是造成市售商品甲醛超标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曾经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将甲醛当做**防腐剂和漂白剂使用,延长食用菌存储时间、防止食用菌腐烂和提高食用菌色泽,**这些违法行为确实给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带来了不良影响。
图虫创意
然而随着国民意识的整体提高,健康环保的理念也渐入人心,国家法律法规也逐渐健全。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相关规定,甲醛不得作为食品用加工助剂供生产经营使用,以任何方式在食品中添加甲醛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同时各监督部门还时刻严抓食品安全行为,市面上正规售卖的食用菌都会有专门的监督部门去检测其是否质量合格,一经查出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因此,甲醛作为一种有特殊刺激气味的化合物,隐秘性不强,很容易被发现,现如今基本上已不再作为防腐剂使用,很少有商家甘愿冒险以身试法.所以,近日许多人从食用菌检测出来的甲醛基本可断定不是外源性甲醛。
02
农产品中甲醛天然存在
既然不是外源性甲醛,但却检测出了甲醛,其原因只能是内源性甲醛了。事实上,很多生物因为会进行**生物代谢,**所以自身也会产生甲醛,这一点也包括了人类。目前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在食用菌上发现了其自身会根据自然环境变化而产生微量的甲醛,如日本学者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对香菇中的甲醛含量及其形成机理开展了研究,认为香菇中的微量甲醛是在酶的作用下,由香菇中重要呈味物质硫代 γ- 谷氨酸半胱氨酸缩氨酸代谢产生的,是香菇的正常代谢产物。因此,人们检测出食用菌含有微量甲醛也是正常的。
图虫创意
既然内源性的甲醛是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天然存在于许多食物中,**那么对人体是否会产生危害呢?答案是不会。**因为正常情况下,食用菌经过事前冲洗和高温长时间烹煮,已经基本上被化解消失,即使有微量的残留,机体内有完整的代谢机制,一般可通过酶促反应将微量的甲醛降解转化为 CO2、甲酸和水,也就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可以放心食用。
03
室内甲醛测试纸测试食用菌准确吗?
纵观近日许多博主对于食用菌甲醛含量的评测,基本都是采用室内甲醛检测试剂盒来进行测试,然而这种检测方法存在测试漏洞。因为这种测试纸是一种半定量测试纸,是专门用于检测室内等特定空间内甲醛的产品,其在检测时容易受温度、湿度和空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检测数据会产生一些误差,实验结果可能不准确,从而导致结果容易出现假阳性。
图虫创意
目前食用菌中的甲醛检测方法主要有乙酰丙酮法和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这些检测方法都是需要加入特定的测试剂和精密仪器相结合才能检测出食用菌原本的甲醛含量,具有检出限低、操作简便、快捷和结果准确、科学等诸多优点,被各大科研院所和监督部门广泛应用于食品甲醛检测中,而从未有使用室内甲醛测试纸检测食用菌甲醛的先例。因此,从科学角度上看,使用室内甲醛测试纸检测食用菌甲醛含量,结果是不准确的,请勿相信该检测结果。
除此之外,在室内甲醛测试纸检测食用菌的风潮开始后,已有市场监督部门立刻跟进,进行了正规的甲醛检测,并未发现食用菌有甲醛含量超标现象,所以只要是在正规渠道购买的食用菌,我们无需过度担忧食用会有危害。
04
怎么更好地去除甲醛?
看到这里,也许有些人可能会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好地去除食用菌自身代谢产生的微量甲醛吗?答案当然是有的,而且还很简单。
1、多烹煮前加强清洗
甲醛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化合物,食用菌购买回来后,先用流水清洗,将其表面的杂菌和化学农药去除干净,然后将食用菌放入水中浸泡 10 分钟,经过浸泡清洗的食用菌能显著减低甲醛的含量。
2、食用菌需烹煮熟透。
甲醛遇热容易被化解,而烹煮产生的热力有助于去除甲醛。据研究发现甲醛形成的有关酶失活就可抑制甲醛的形成,但要使该酶失活至少温度达到 90 ℃持续加热 5 分钟。而且含甲醛的食用菌在烹饪过程中,几乎所有甲醛都会被蒸发,因此享用食用菌时烹煮熟透,就不会有问题。
图虫创意
结语
谣言不可怕,可怕的是谣言总是走在真相之前。事实上,食用菌含有甲醛的争议由来已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来折腾一下,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在如今信息化全面普及的时代,我们有多种方法可以查阅事情的真伪,切勿成为谣言的帮凶。
参考资料:
[1]孙敏华,吴学谦,魏海龙,付立忠,吴庆其,李海波,柴振林.食用菌有毒有害物质及控防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林副特产,2007,(05):74-77.
[2]张金霞,陈强.食用菌质量安全浅谈[J].中国农业信息,2012,(16):16-18.
[3]王瑞清,何世行,姚森,陈炳智,江玉姬,谢宝贵.食用菌甲醛含量测定的柱前衍生条件优化及其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22):8528-8532.
[4]俞其林,励建荣.食品中甲醛的来源与控制[J].现代食品科技,2007,(10):76-78.
[5]邢增涛,赵晓燕,谭琦,刘海燕.2012年食用菌“平菇甲醛”事件浅析[J].菌物研究,2012,10(03):210-212.
作者 | 李 庭
审核 | 韩宏伟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交流部主任、研究员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版权图库的图片,不授权转载。
来源: 科学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