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脑,两种语言(上)

作者:猫狞科普

会说两种语言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不同民族的交往总会产生一些土生土长的双语者;而历史上,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欧洲知识阶层学习拉丁语,俄国彼得大帝改革学习法语,都是一些更主动学习双语的例子。然而二十世纪末可能来了一次双语者人口比例的爆发,学校教育逐步把外语当作必修课。对于我们中国人,有着近二十年持续不断的英语热。外语是“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这句话对于不少八零后都耳熟详。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造就了更多双语者。根据2007年美国社区研究(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的一项报告,美国有20% 的人口在家中说非英语语言,较之1980年,这个数字增长了140% 。

大概也正是这种世界范围内的双语现象爆发,让科学家对于我们如何说两种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显而易见,儿童时期就接触两种语言的人,不论是生活在多民族地区,还是父母双方就说不同语言,掌握第二语言似乎自然而然。而对于大多数人就没那么好运了。很多人小学甚至更晚才开始学习外语。他们不仅感到学习很吃力,最后掌握的程度往往也没有那些早期双语者好。外语学习可能存在一个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而这种关键期暗示我们,研究双语问题,能帮我们揭示人类认知的很多秘密。

# 我该教我的孩子说英语吗?

“我该教我的孩子说英语吗?”搜索一下,在各种育儿、教育类论坛,这个问题可不少见。当然,要不要学英语这样的问题家长们并不困扰,他们困扰的是要不要教自己还在咿呀学语的孩子说外语。

如今,不仅很多家长已经是双语者,很多人也有条件聘请外语教师,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给与双语教育。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创造双语环境。小孩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如同那些民族地区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第二语言。

但是等等,正如家长疑惑的,这么早就教会孩子第二外语,真的没有不良影响吗?这种担忧其实早已存在,甚至一开始有些学者干脆怀疑双语儿童不如单语儿童。首先去验证这种怀疑的是加拿大学者:全国大量的英语、法语双语者,促使一些学者担忧,两种语言的学习会阻碍儿童的语言能力,甚至影响到他们其他非语言的认知能力。

早在六十年代佩尔和兰伯特(Peal and Lambert)两位学者就在蒙特利尔开展了调查。他们预计,双语儿童不仅在语言上不如单语者,而且各项基本认知任务的得分也会比较差。结果让他们很是惊讶,双语儿童几乎所有测试的成绩都更好。之后几十年后续的研究也发现,双语儿童对于逻辑推理、图形识别等非语言任务都有优势,尤其是注意力等能力表现更好。毫无疑问,儿童时期学习第二语言,不会对孩子各项认知能力有负面的影响。考虑到这时学习双语的优势,不少家长也许可以稍稍放心了。

# 并非只有益处

这是否是说,学习双语对我们完全有益无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是两个问题,答案却紧密相关。但让我们稍等一下,先来看看双语者可能遇到的问题。研究发现,双语者语言能力确实有所降低。这种降低表现在多个方面:词汇量、语言流畅性、口语产生等。

测试中,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的词汇量更小,可能因为他们要学习两套完全不同的词表;他们说话会稍许不流畅;而看图命名实验,就是出示一个图片时说出图上物品的名称,双语者的错误率和速度也稍稍差一些。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变化和我们的语言环境也是相关的,林克等人(Linck, Kroll, and Sunderman)在2009年发现,英语、西班牙语双语者尽管主要说英语,在西班牙语环境中生活一年后,英语流畅程度显著降低;而回到英语环境后,流畅程度又回升到原来的水平了。

对这种现象,兰斯代尔和菲舍勒(Ransdell & Fischler)认为,两种语言,尤其是第二语言对于双语者毕竟使用频率更低,所以表现就差了。但是科斯塔等学者(Costa et al.)则认为这是因为两种语言互相干扰所致,切换语言需要努力,哪怕这种努力是无意识的。

2007年,英国学者希雷(Thierry)和来自中国的学者吴彦京(音)通过研究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发现即便是使用英语时,只要相应的英语单词对应的中文存在读音相近,就存在干扰。也就是说,一个双语者即便使用第二语言,他的第一语言并不是“关闭”了,而可能以其他方式影响第二语言的加工。这些研究为揭示双语的秘密提供了窗口。

两种语言的互相干扰意味着什么代价?还要不要让孩子从小学习双语?下篇我们继续讨论。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