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瘾”:乐与痛(下)
作者:猫狞科普
上一篇,我们介绍了“犒赏通路”,这条通路与人类的成瘾行为密切相关,通路中所依赖的神经递质是多巴胺。那么,是不是说明,我们只要能影响多巴胺在大脑内的浓度,就可以了解成瘾行为了?
很遗憾,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大脑中的多巴胺通路不止一条,其他一些神经活动也仰仗多巴胺才能正常进行;其次,犒赏机制是一套我们所必须的机制,和成瘾行为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还不是很清楚,很可能涉及大脑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等复杂机制;最后,我们很难相信可怕的海洛因和网瘾是一回事,成瘾物质多种多样,尽管可能殊途同归,都要动用犒赏通路,但是它们触发的过程却是不一样的。
科学家对不同药物的研究,也是遵循生物化学和神经科学的基本方法。我们把成瘾行为划分成阿片、可卡因、安非他明等不同类型,就是了解到他们触发的神经过程本身不同;此外,还有一些神经物质,例如带来平静和依恋的催产素、带来激情的去甲肾上腺素,还由阵痛的内啡肽,都可能参与了和“快乐”的过程。目前,我们已经对常见药物的化学过程有了一些了解,知道他们起作用的基本化学过程了。挡在我们前头的是我们自己,仅仅知道“药”,还不能让我们了解“脑”。
也不是没人想过来硬的。之前强调的殊途同归就已经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把犒赏通路给停下来,看起来上瘾行为也就停下来了。真的有人这么干了。2004年左右,一些医院开始了手术戒毒的治疗,对于有毒瘾的患者,用电极在脑内烧毁双侧伏隔核。这个叫做伏隔核的脑区位于大脑底部,属于边缘系统,也是犒赏通路的一部分。手术执行后效果果然明显,很多名人的毒瘾一扫而光,戒断反应也几乎没有。硬手段立竿见影的效果吸引了很多人,据当时的论文,有吸毒人员和他们的家属哀求医院尽快手术。
用电极烧毁脑区的风险和可能的后遗症,这些人当然了解。所以要如此要求这个手术,可知毒品之痛,戒断之难乐。然而,一种治疗手段的效果、风险和副作用是重大的医学伦理问题。这种手术戒毒的方法,用电极进入深层脑区,定位烧毁的风险非常大,副作用更是可能很久才会显现。例如,一些患者在术后一年中,出现了兴趣衰退、语言障碍甚至人格改变的症状。权衡利弊,2005年,卫生部叫停了这种手术。
不那么硬的手段还是有的。不直接的很多人都听说过,对于轻度的成瘾行为,很多人靠戒酒俱乐部等办法戒除,通过互相监督、疏导压力、远离诱惑,依赖感是可以降低直到消除的。尼古丁的成瘾性相对高得多,为戒烟人们发明了尼古丁贴片等,通过逐步减少尼古丁的摄入量,逐步降低身体对它的依赖。相同的思路也被用于戒毒,通过社区给吸毒者发放美沙酮,用一种低毒性较安全的物质减轻戒断反应帮助戒毒。我们已经知道,成瘾物质可以靠减少用量逐步适应的方式降低依赖,软方法往往就使用这样的方法。
当然,不管是医生、神经科学家还是社会工作者,大概都不会满足于这些软方法。且看每年有多少关于成瘾与戒断的论文发表,如果能搞清楚不同成瘾物质的神经机制,并且研发出帮助戒断的良药,那不仅仅是一场医学革命,很可能会带来一场社会冲击。而且,大家的目光也不总是盯着通常所说的毒品,电子游戏和上网关注度也不低。相信不少上班族都希望能控制一下自己刷网络的频率,提升一点工作效率。
最近,互联网成瘾的研究多了起来。如果十年前电子海洛因这个吓人的字眼主要指电子游戏,现在可好了,不管是当初义正严词的专家还是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谁也跑不了,都在刷手机上的社交网络了。对于这种轻度的成瘾行为,我们通常表现出足够的宽容。就像对待咖啡和酒精,除了惯常针对学生的“耽误学习”,很少见到成年人因为网瘾被人指责的。不过,还是有人宁愿网络成瘾被当作一种疾病,并能够得到治疗,尽管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美国精神医生遵循的一个诊断标准手册)没有收录它。其实,对于成瘾物的态度,从轻易获得到大国家专卖、管理控制,经历了各种变化。人们对不同成瘾物的态度也随着时间变化不定。最近,医用大麻已经在美国的一些州合法销售。成瘾物带来的欣快、痛苦、社会失范和犯罪,这个个太大的话题,间隙中满是灰色地带。网瘾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会跻身瘾之一流。
最后,让我们说个好消息吧。美国科学家研究了使用社交网络的大学生,有一些人每天都要刷一刷社交软件,另一些人的痴迷程度没有那么高。结果是,社交网络玩家们的多任务处理能力显著提高了。
多任务处理和注意、控制等神经过程有关,本来,人类的这种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不仅一心多用会导致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也会让自己精疲力尽。这个研究的目的不是说要想练就一心多用的能力就去刷网,其实,即便是这些玩家,高出的那一点能力也不足以让他们多任务处理复杂的事情。只不过,一些研究揭示,和电子游戏一样,社交网络这种分心的存在,确实帮助使用者提高了注意能力。嗯,不算意外的小收获。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