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何时飞往火星(下)

作者:猫狞科普

火星是离我们最近的行星,可这种近是太空探索级别的“近”。依靠现有技术我们飞往火星需要至少六个月。看看《火星救援》就会发现,来往地球与火星之间需要数月航行,在火星地表的任务却只能安排一个月左右。考虑到数十亿美金的巨额投资、载人航天的巨大危险,科学考察任务不是立等可取的经济回报,让发达国家也望而却步。

为此,祖布林等科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名为“直击火星”,并撰写了《赶往火星》一书,向大众介绍了他们的设想。这个计划首先降低的是难度和预算,目前飞往火星的计划需要让航天飞船携带能往返的燃料。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这句话没说出来的还有,你需要背着这些粮食。火箭运输的问题也在这里,你需要把这些燃料一次带够,或者事先发射到火星。比起来,甚至一只科考队的载荷都不算什么了。“直击火星”的思路不同,我们会先发射小型工厂到火星,利用简单的化学反应在用火星上的物质生产飞船燃料,之后在将宇航员发射过去。一开始宇航员需要利用生产好的燃料回到地球,之后就可以像国际空间站一样,在火星表面建立起“火星站”。从如何开采矿物到建立火星农业,科学家都已经有了初步设想,亟待验证这些方案是否可行。

第二,祖布林重申了飞往火星的目的。这个目的不光是一系列科学活动,还意味着我们能够开采火星上丰富的资源,其中一些恰好针对地球未来可能的能源危机。不仅如此,这群学者还意识到,火星是人类的“新边疆”。曾几何时,探索太空、登陆月球的计划曾经团结和振奋了美国人民,曾经在研发过程中催生了一系列科技,也曾以政府投资的方式,推进了诸多经济领域的发展。许多人希望,火星能成为那个等待我们去探索的边疆,去释放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对于这种想法,世故的人要笑他们幼稚,然而也许《火星救援》里描述宇航员的话最为贴切,总有一些人“最高贵也最勇敢”,不能以简单的经济回报揣度他们。

最后,祖布林还概括了三种探索火星的模式。第一种来自于肯尼迪的阿波罗计划,以举国之力推动太空探索。第二种是卡尔·萨根这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提出的,通过超级大国的合作推动巨型人类工程。可惜,随着冷战结束,这两种模式失去了外在压力和内部动力。第三种模式来自美国国会议员金瑞奇,他和很多人一直希望推动立法,依靠政府投资和自由企业加入的方式推动火星探索。如今,不管是SpaceX还是其他一些硅谷大亨私人投资的航天项目,似乎近似的模式正取得最大的进展。

这也是最为激动人心的方向。SpaceX的创始人马斯克曾说,他希望能有基金会一样的组织,即便在自己身后也能推进这家公司实现理想,也不断表示,自己希望能推进火星探索,甚至亲身飞往火星。就在不久之前,他们实验的火箭成功着陆,并通过检测能够再次起飞。如果实现这种技术,火箭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助力消除太空探索的一大障碍:预算。就算这些项目并没有直接指向火星,在这个公众和政府对太空兴趣有限的时代,不论是好是坏,大亨的兴趣可能是为数不多探索动力了。

最后,我们还是看看地面上的努力吧。2011年,俄罗斯、欧洲和中国的宇航部门刚刚完成了“火星500”计划。6名“宇航员”在封闭的环境内模拟火星之旅,一起完成各种任务度过了520天,其中包括一名中国实验者王跃。这种探索没有真正的飞船那么炫酷,却是我们真正飞往火星必须的。在何时飞往火星无法确定的时代,还是有科学家正在研究。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