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黑历史(上)

作者:猫狞科普

很难讲,大家对科学研究的想象是什么样的。如今所谓科学共同体和公众的沟通实在有限,种种误解在所难免。一头是想象中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家身穿白大褂,另一头可能就是一群乱花科研经费的职业骗子手。我是觉得,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科学史中的黑历史这一部分。这些黑历史常触及了人性中负面、消极的一面,最后,也促成了大家规范科学研究,保护参与者。

要说和科学伦理有关的故事,我先想起的是美剧《性爱大师》,相关的图书也已经出版。联想一下王小波曾经在杂文中提到,九十年代中国出版的《性史》还是删节版,真要对社会风气的逐步开放感慨一番。回过头去看看六十年代马斯特斯和约翰逊两位学者对人类性行为的研究,更要感慨的是两位这还是幸运。在一个社会风气更保守的年代研究性,他们需要的可不仅仅是好奇心和研究能力,勇气与技巧也是必须的。

相较之下,另一位同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约翰·B·华生,可就没这么幸运了。不是《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里的约翰·H·华生医生,这位约翰·B·华生是科学史上的“失踪者”。

只要学过一点心理学的历史,就会知道约翰·华生。他的名字和所谓“行为主义心理学”密不可分。这个流派认为,生物的各种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而成,小到简单的行为,大到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后天训练形成的。据说华生曾有名言,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从国际象棋冠军到罪犯,他都能训练出来。1915年,华生当选了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来还曾被学生评为最有风度的教授,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一个事业有成、风度翩翩的教授容易遇到什么灾难?按照俗套电视剧的编排,大家都想得到。如果这位教授恰好对人类行为产生了兴趣,尤其是性行为,那真是太危险了。华生教授就像是要证明狗血神剧都有生活原型,和自己的学生投身了这方面的科学研究。结果,事情败露,不仅婚姻以离婚结束,科学事业也从此结束。他的前妻向大学施压,最后华生被迫辞去教职,去了……广告行业。个中滋味,大概能够猜到,1935年,华生就郁郁而终了。他的一部分研究资料和离婚相关的卷宗也被销毁,以上几乎是我们能知道他后来生活的所有细节。还好,如今的心理学课本尽管没有收录太多他的研究,还是保留了他的一席之地。

这仅有的一席之地,就是另一断黑历史了。如今我们研究人的学问,不管是心理学、社会学还是医学研究,大家都要处理一大堆的伦理工作,比如提前申报伦理委员会审查研究,在研究发表时要附上证明研究过程符合伦理的种种材料。这些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二十世纪早起,研究伦理问题并不像如今这样有制度的保证。华生的一项研究如今看来,一方面不失为经典研究,另一方面可就大有伦理问题了。

华生了解了巴甫洛夫让狗建立条件反射的实验,他希望证明的是,人类的行为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建立起来。华生认为,新生儿不经过学习,仅有一些本能,例如听到巨响后的恐惧反射。这种恐惧,是和巨响联系在一起的。华生认为,我们的恐惧是一种习得的行为,通过训练,完全可以让新生儿害怕他本来不怕的东西。于是,一个被称作小阿尔伯特的小孩登场了。我们至今能在网上找到当年的录像,一个婴儿看到小白鼠后大哭。这个实验是这样的,在八个月大时,小孩听到敲锣的巨响,就会吓得大哭。十一个月大时,他首先接触小白鼠。此时的他并不害怕小白鼠,相反还会想和它玩一玩。这时,突然敲锣吓唬他。这样反复八九次后,小阿尔伯特只要见到小白鼠,不用敲锣,立刻吓得不行啦。

不管你是学习过实验设计的大学生,还是关心科学伦理的人士,就是一个没什么科学背景的正常人,看到这么一个实验,恐怕自己也要吓上一跳。小阿尔伯特后来被人领走了,我们再也不知道他后来是不是害怕老鼠,不过华生证明自己观点的方式总是让人印象深刻。这个实验,在后来的将近一个世纪里,既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最经典的实验之一,同时,也是心理学新生学习科学伦理的第一课。实验不能伤害到被试,实验结束后,如果可能产生后续的心理影响,实验者需要负责处理。这些都是如今任何心理学者的必修课,是很多教训换来的,这教训中,就有小阿尔伯特的尖叫。华生私生活方面的教训我们不展开讨论,只不过,有些事情以研究的名义进行,不能不说自作自受啊华生老师。

华生在科学史上的失踪其实很蹊跷,有关他最后一段人生的记录非常模糊。看起来,他很可能切断了和科学界的联系。这可不容易,另一位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就曾经证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至多四个人联系到一个指定的陌生人。这个理论被称为六度分割理论,现如今,喜欢讲讲“互联网思维”的人免不了要知道这个理论。不过,米尔格拉姆的另一项研究也涉及了伦理问题,如今想来,还属于所谓“细思恐极”之列。怎么回事?下一篇告诉你。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