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之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是减缓和适应。“减缓”强调温室气体减排与增汇,“适应”强调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与风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以及财政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以下简称《适应战略2035》),是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举措。

在结构内容上,《适应战略2035》首次列单章强调“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以更为基础性的视角强化了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前置的重要性。在实施层面,这份战略特别提出要综合考虑气候类型、地域特征、城市定位、工作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这将推动探索在重点领域和区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相关试点示范行动,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适应战略2035》将重点领域划分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两个维度,并增加城乡人居环境及金融、能源、旅游、交通等二三产业作为适应气候变化重点领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各领域适应能力。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并按照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原则,提出全国八大区域和五个重大战略区域适应气候变化任务,构建了多层次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

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专家认为,气候适应型社会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下适应能力较强的社会。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及公民的集体行动,涉及城市建设各个环节,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

在减缓方面,我国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碳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以来,我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26.2%,相当于少用能源约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29.4亿吨。

在适应方面,《适应战略2035》的印发展现了中国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积极推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决心和态度,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贡献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