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龙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的宜居星球,但是也不总是太平无事,恰恰相反,地球在过去的40多亿年时间里,遭受过无数次由于小行星撞击造成的飞来横祸,导致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巨变和生物大灭绝。例如造成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的原因,很可能就是由小行星撞击造成的。那次撞击发生在墨西哥湾,形成了一个直径约200公里的撞击坑,撞击溅射出来的物质覆盖了大半个地球,同时引起了巨大的海啸和山火。那么,这些闯入地球的小行星来自哪里?为何经常来犯地球?我们有没有办法进行应对呢?

这些小行星可不是我们在夜空中看到的星星,夜空中的星星主要是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和像地球一样的行星,它们的体积很大,运行轨道也非常稳定,不会掉到地球上。而那些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上百万颗小行星,尤其是部分轨道靠近地球的近地小行星,是我们难以观测到的,却是给地球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目前,人类已发现的小行星超过100万颗,这些小行星大小不一,其直径小的只有几米,大的可达几百千米。

这些小行星中,对地球威胁最大是那些近地小行星,截至目前已发现2.7万多颗。当然,如果小行星体积太小,或者与地球交会时距离足够远的话,也不会对地球造成威胁。为此,国际天文学会把直径大于140米、和地球轨道交会距离小于750万千米的小行星称为潜在威胁小行星。目前,在2万多颗近地小行星中满足这类条件的、对地球有威胁的小行星已发现2000多颗。随着观测研究的深入,这个数字可能还会不断增长。

在什么情况情况下,这些有威胁的小行星才会给地球造成伤害呢?最主要的原因是,部分小行星的轨道会发生变化,当地球与小行星轨道出现交点或相距很近时,就可能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另外一种情况是,小行星之间发生碰撞时,会改变轨道,部分可能转变为有威胁的近地小行星。其中一些小行星之间相互撞击形成的碎片也会可能会落到地球上,形成常见的火流星和陨石。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的火流星事件,实际上就是一些个体很小的小行星或碎片,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被燃烧甚至爆炸产生的天文现象,这类事件每年都有几十起。 例如,在刚过去的2021年已观测到29颗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发生的火流星事件,另外有1600多次的近地小行星飞掠地球事件。

天文学家根据观察和统计等研究,发现这些小行星撞击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我们人类是没法控制的。但是,我们还在想办法了解具体哪些小行星可能会撞击同时,同时想办法进行应对。

目前,已经有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了小行星防御方案,并开展相关的试验。主要的工作包括识别有威胁的小行星、评估撞击地球的概率和时间,和针对撞击风险较高的小行星提前制定防御行动方案。

具体来说,首先通过各种观察和计算模拟,确定近地小行星中那些运行轨道可能会与地球存在交会的,直径大于140m的小行星,进而开展跟踪观测,估算与地球交会时的时间和距离,进行危害性排序。按照时间先后和潜在危害程度不同制定防御方案。

在防御方案中,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在小行星和地球交会之前,想办法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道,让它远离地球。这种方法包括人工制造实施对目标小行星的撞击,例如美国正在实施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就是用利用飞行器撞击一颗小行星,看看能否改变小行星的轨道。这也是全球首个在太空中执行的撞击小行星,用来验证主动行星防御技术的任务的可行性。另外一种缓慢改变小行星轨道的方法是,在小行星上附着人造推进器,将小行星缓慢的推移原来的轨道。这两种方法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对于近期到访的小行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第二类是利用核爆炸轰击有危害的小行星,使得小行星很快改变轨道,甚至把小行星炸成碎块,也可以消除和减小其危害性。当然,还有其他方法,但总的目的就是达到改变小行星的轨道或将其炸碎。

这些方法大部分都还在方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阶段,实际干预小行星运动轨迹的试验还很少。我们期待随着科技的进步,能够找到更好更有效的小行星防御办法,而让人类不再遭受恐龙所经历的灭顶之灾。

审核:刘茜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