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盛
人类为什么会有死亡的功能?实际上地球上很多的生物都会死亡,可能我们的小朋友还有我们的老年人群特别关心这个问题,如果能不死该多好。但是不死真的就是一件好事情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死亡这件事情。
实际上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生物,像细菌等等这些单细胞生物,我们知道细菌它的生命循环是通过分裂这样的形式来实现的,那么一个细菌的细胞变成两个细胞就成了两个细菌,2个细胞又可以进一步分裂成4个细胞,就成了4个细菌。所以可以说这个细菌,从30多亿年前他们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时候一直到今天,他们都没有彻底死亡过,他们就一直在那里不断的分裂,生命得以一直延续下去。所以你看,今天他们仍旧存在。所以我们不能说死亡的进化出现,是一件所谓的更高等的事情,更优秀的事情。细菌不也活得好好的吗?应该说死亡的进化出现其实是给了生物一种不同的,解决生存问题的方式。
我们知道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科普作家——来自英国的理查德道金斯,他写过一本科普名著叫做自私的基因,在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他就提出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认为其实在这个地球上,一直在进化的是基因,而所有的生命个体只不过是承载基因的一个容器罢了。当然了这种观点可能听起来会让人觉得过于极端,但实际上他说的也不无道理。可能今年春天的时候,又到了三年级的小朋友们需要根据科学课本去养蚕的这样一个时候了。当时我家的孩子也养了蚕,那么蚕养完了之后最终他会结茧,那么我们家小朋友就问我,茧之后又会发生什么?于是我们就让他自己去观察,放了几天之后,茧里面的蚕已经变成了蛾子,他们最终破茧钻了出来。这个时候小朋友就问我说,我们需要去喂这个蛾子吗?那么蚕吃的是桑叶,我们也需要给蛾子喂桑叶吗?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我们不需要给蛾子任何食物,它破茧之后很快就会完成这样一个产卵的过程,完成它繁殖的这样一个功能,接下来它就会死去了。实际上很多昆虫还有少部分的鱼类,都遵循着这样一个生命循环,只要它完成了自己的这样一个交配,产下下一代的这样一个任务之后他的生命就走到了终点。正是因为这样,理查德道金斯才说,我们的身体就好像是基因的容器一样,只要你帮助基因完成了交配,完成了复制,完成了传承这样一个任务之后,那么这具身体的价值就失去了,于是他的生命也就可以走向终点了。
但实际上这样一种观点还只解释了死亡的一方面的问题,那么另一方面的问题就在于如果个体在年老之后不死去,他是否还对种群有价值?那么这件事情其实也可以在很多生物身上找到正面的例子,包括我们人类自己。据认为像灵长类,还有像大象,包括像鲸,他们的老年个体能够将自己在一生中所学习到的这些丰富的生活知识,能够口传身教传授给自己的下一代,这样就能够大大的提高他们的后代将来在这样复杂的自然环境中进一步生存的能力。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就使得他们的老年个体继续存在下去,就有了这样一个合理性的进化上的理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像能够活到几十岁的高龄,那么像鲸甚至能够活到超过100岁的高龄。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但实际上死亡这件事情的进化出现它最终解决的还是一个平衡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说我们都不死去,那么这个地球上的生命个体只会越来越多,而这个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当有无限多的个体去争抢有限的资源的时候,那么一定会爆发冲突,对于物种自身的延续肯定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所以说死亡的进化出现其实是在解决资源的平衡问题上和解决繁育后代的一个平衡问题上,最终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这个才是死亡进化出现的最主要的意义。
那么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那么其实人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永生。因为我们人类是可以创造精神文明的这样的财产的。那么如果你作为一名作家创造过一些文学作品;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曾经研究过一些科学的定律,那么即便你的躯体死亡了,那么这些精神文明的财产将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能够永生下去。我觉得这种永生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可能才是最有意义,也是最伟大的。
审核:陶宁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