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董地理
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去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社稷坛最上层18.5平米的地方铺垫着来自全国5种不同颜色的土壤,也被称为是五色土。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为什么中国各地土壤颜色不一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有趣的话题——北京中山公园里的五色土。
与我国土壤分布的概貌大致对应,东方为水耕人为土,呈青色;南方多为富铁土和铁铝土,呈红色;西方以干旱土和盐城土占优势,呈白色;北方为均腐土,呈黑色;中原大地的黄土高原的雏形土,呈黄色。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各地方的土壤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呢?大量的研究表明,土壤的颜色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背景以及气候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我国各地区土壤为例,在东部地区,长江淮河和和黄河的下游,以及潘阳湖周围的土壤母质,多为河湖相沉积物,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地形低洼,排水不畅,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其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了氧化亚铁,从而呈现出淡褐色并趋于灰青色。
在西北地区沙漠,荒漠和隔壁区域气候干旱炎热,蒸散发极为强烈,土壤多为盐碱土,在土壤中富含钠、镁等离子的盐碱矿物,经过长期的积累,这类的土壤逐渐变成了白色或者是灰白色,由于这些地区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也因此这些地区的植被也非常的稀疏。
而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部的比较湿润的高寒地区积累的有机质不容易矿化分解,因而土壤的颜色比较暗,也比较黑,尤其是以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最为明显。这里的黑土地土壤肥沃,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北大仓的美誉。
南方地区无论是地理条件、地质单元还是气候环境,均与北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西南地区四川盆地大部分被紫色土所覆盖,这主要是由于土壤继承了母质,比如说沙岩、页岩它的颜色的特性。在贵州和广西等地,以石灰岩为主的喀斯特地区则看到比较浅的颜色。南方的土壤颜色偏红,尤其是我国长江以南的湖南、江西、浙江中部、福建、安徽南部、湖北南部以及湖南中部等地,分布着一大片红土壤。这里的气候环境高温多雨,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以后,逐渐破碎成风化壳,于是很容易将风化壳中活泼的元素带走,比如说钾、钠、钙、镁等离子。而那些不活泼元素会随着水流的渗透沉淀在土壤当中,比如说铁和铝。那么进一步氧化的时候,红色的氧化铁和褐色的氧化铝就会在土壤中渲染,由于土壤中的氧化铁的含量大于氧化铝,所以红的颜色占了上风,但是因为受氧化铝的影响,红色中略带着灰色,呈现出砖红色,土壤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红土了。
最后看一下中部地区,这里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黄土地。黄土是在风力吹扬搬运下,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下堆积的风尘堆积物。由于长距离的搬运和分选,它的物质组成具有高度的均匀性。由于有机质含量不高,在石英长石和碳酸钙等矿物的相互作用下主要为黄色。
在广袤无垠的祖国大地上,正是不同的地质地理和气候环境等因素以不同形式的方式组合,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我国独特的皮肤。其实不单单是我国如此,世界各国的土壤颜色也遵循着类似的成因规律。
审核:刘强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