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刚刚落幕。与以往强调销量的战报略有不同,今年各大电商平台及品牌商均主打“绿色”牌,低碳节能、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简单包装等有助于减排减塑的举措成了新的高频词。

11月15日,由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摆脱塑缚联合主办,中华环保联合会 、杭州市电子商务协会、广东省快递包装产业绿色发展联盟、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广东省包装技术协会共同合作,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UNDP/GEF SGP)支持,京东物流、复海、知路科技、美团青山计划、B Corps China、Impact Hub Shanghai等参与的**“助力双碳目标——探索快递外卖可循环与绿色包装推广论坛暨广东省快递包装产业绿色发展联盟年会”**正式举办。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刘辉副处长在开场致辞中提到,近年来,随着以快递网购、餐饮外卖、生鲜配送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快递塑料包装、外卖塑料餐具等消耗量快速上升,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塑料制造是能源密集型和排放密集型的,在其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会排放温室气体,造成严重的碳负担。‘双碳’目标下,我国塑料包装产业亟需绿色、低碳、循环转型发展,迈向低碳的塑料循环经济。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刘辉副处长开场致辞

广东省快递包装产业绿色发展联盟胡健明主任指出,广东省快递业务发展迅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广东省快递业务量已突破200亿件,同比增长7.9%,日均业务量达到 7682 万件。今年全省快递务量突破200亿件,比去年达200亿件时间提前了20天,再次刷新了全省快递业发展纪录。”

然而,广东省快递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为迎接外部环境的挑战,改善内部监管的短板,广东省快递包装产业绿色发展联盟通过发表绿色宣言及上下游产业签约、参与制订广东省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深入开展快递业“绿色包装”调研、参与标准制订及促进资源循环再利用等行动,推动各方在研发应用环保包装材料、物料循环利用、包装简化设计等方面展开了合作。

重复使用模式****应成为塑料污染治理优先模式

2022年8月4日,广东省印发实施了《广东省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2022-2025)》,并明确提出,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更加有效,源头减量力度显著加强,商品零售、电子商务、邮政快递、餐饮外卖、展会活动、宾馆酒店等重点领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现象大幅减少,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保有量达到200万个。在这样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广东省塑料污染治理迅速打开了局面。

然而,塑料污染的扩张速度远快于防治措施的落地速度。艾伦·麦克亚瑟基金会塑料倡议项目经理贾柊楠博士引用数据说明,如果不作出更多行动,与2016年相比,到2040年全球的塑料总量将会翻倍,进入海洋或环境中的塑料污染物会增加3倍。

系统性的改变将带来更为显著的效果。贾柊楠博士指出,若采用包含源头减量在内的综合治理模式,至2040年,与2016年相比,将能减少80%塑料污染,每年减少25%碳排放,为政府节约700亿美元,同时创造70万个新型就业机会。

艾伦·麦克亚瑟基金会塑料倡议项目经理贾柊楠博士分享

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瞄准破局之路

快递业务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如何减少快递包装的环境影响成为国家、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温宗国教授表示,“一方面关于绿色包装的政策发布量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政策发文的主体也日益多元化。”但在绿色包装认证、可降解塑料降低环境影响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挑战。“需要考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建立科学的认识”,温宗国强调。

针对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方向,温宗国教授提出了展望,“一是对快递包装的产废特征进行识别,实现精准管控;二是对循环共享等不同治理路径进行比选,量化全链条的环境影响;三是对责任主体进一步认定和明确。”

温宗国教授主题演讲《快递包装绿色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循环化是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重要原则之一,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循环快递包装如何实现规模化应用?京东物流青流计划项目负责人段艳健指出,循环快递包装应用的难点涉及消费者参与意识、末端基础设施、标准化问题、周转率低等多个方面,首先要在标准化和共享上去解决,“除了尺寸之外,还需要在版面上取消定制,以便实现循环包装在企业间流转。”

对此,复海董事长严海影表示认同,“标准化是必须进行的一个阶段。”

作为上海市第一批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单位之一,复海在试点过程中除了在物理性能、包装结构角度进行考虑,也运用了物联网技术去实现系统的解决方案。“目前循环快递箱在使用效率和操作体验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电子化的追踪将箱体作为载体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将是循环快递箱进一步升级的重要方向”,知路科技的技术研发总监郭鑫同样说道。

末端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也被参会嘉宾多次提及。段艳健强调,**“搭建社会化的循环包装回收体系是实现规模化应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而系统化的问题不能单靠一个行业或企业解决,需要供应链上下游协同,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激励。”**严海影也倡议,“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循环回收基建工作,”从而引导电商平台、寄递企业、社区、消费者等全链路各方共同推进循环快递包装的投放应用。

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破局之路圆桌讨论

**外卖包装绿色转型机遇多,**政策支持是关键

随着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外卖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杜欢政介绍,2020年中国外卖餐饮市场规模已达6646亿元。

然而,人们方便快捷地品尝到美食的同时,也面临着外卖垃圾带来的环境污染。“外卖包装绿色化已经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外卖包装对环境的影响问题,撬动商户、骑手、消费者等各个相关方共同参与是关键。”杜欢政说。

杜欢政教授团队与中国石化日前共同发布的《外卖业包装塑料环境影响及回收循环研究报告(2021)》研究发现,2020年全国通过主流互联网外卖平台共消耗(废弃)57.4万吨塑料,五年时间增长10倍之多。

如何从整体上实现突破呢?杜欢政提出,应构建外卖包装的循环利用体系。“**我们要从材料到包装、到餐饮企业、到外卖平台、到消费者、到回收企业、到处理企业……构成一个全产业链参与的塑料闭路循环。**目前我们已经与中国石化联合塑料循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龙头企业和互联网平台,共同发起成立塑料循环绿色行动联盟,分行业、分场景、分品类地推出塑料闭路循环试点示范。我建议,可以在高校和写字楼等相对人流集中的地方率先推动外卖包装循环试点。”

美团青山计划包装创新高级经理张涛分享了美团发挥平台优势,积极推进外卖包装行业绿色转型的行动。据张涛介绍,截至2022 年8 月,美团青山计划已经形成了“纸质、降解塑料、易回收易再生”三类绿色包装推荐名录,共计纳入101 家生产企业的161个产品。2020 年至今,美团针对中餐、茶饮等应用场景孵化了两批次30款绿色创新包装,累计投放191万件供餐饮商家使用。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香港分会海洋污染保育经理岑颂天博士则介绍了在香港外卖行业推行重复使用模式的经验。今年九月,WWF获香港政府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助,与线上外卖平台企业foodpanda合作推出“可重用餐盒计划”,顾客点外卖时可以选择可重用餐盒,餐点会用可重用餐盒送达。用餐完毕后,顾客简单清洗餐盒即可还到附近的自助收集机。

不过,岑颂天博士坦言,在试点过程中,团队发现,整体运营成本还是偏高。未来希望能够通过扩大试点规模、吸引更多餐厅和外卖平台加入等方式,探索实现运营的可持续性。

韩国零废弃行动网络主席金美花介绍了韩国的相关经验。在韩国,资源循环社会联盟等环境团体带头实行一次性禁止使用制度,从一次性雨伞袋、一次性塑料餐盒饮料杯,到一次性快递物流包装,韩国的禁塑减塑行动从民间开始,通过倡议、教育和公众活动,逐渐扩大规模,成为韩国政府可借鉴的减塑案例。

外卖包装绿色转型圆桌讨论

摆脱塑料污染的实现,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太平洋环境资源中心(美国)驻重庆代表处项目官员陈怡晖介绍,在目前我国的政策体系中,目前仅有少部分政策强调重复使用,而且仅集中在快递,包装和物流领域,相关内容也更多是一些鼓励性的、笼统的意见。“比如说在餐饮行业,政策会鼓餐饮服务单位主动提供可重复利用打包盒,但是这并非强制要求,也没没有给出定量的目标,更没有给出细化的意见。”

来自Break Free From Plastic欧洲办公室的Rethink Plastic alliance 协调人Justine Maillot则带来了欧洲的重复使用政策制定与推行经验。她表示,和中国的情况类似,在欧洲推行重复使用模式使其规模化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缺乏收集清洗,再分配的基础设施。而要突破这个障碍,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她介绍,目前,欧洲各国开始发力推行可重复使用政策,例如,奥地利和德国都将重复使用模式化目标放在饮料包装上。相对其他产品包装而言,玻璃瓶包装更容易实现重复使用和重复灌装。

助力双碳,广东省先进环保塑料代替技术和产品推荐目录发布

为更好地将绿色价值延伸至供应链,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总工程师傅智健代表协会在会上发布了《广东省先进环保塑料代替技术和产品推荐目录(2022年)》。其中,两家入选的企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技术突破与成就。

广东天元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监杨原智介绍,通过“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的方法,天元开展快递包装生态设计,成功推出应用于快递物流行业的循环包装纸质类产品和循环包装塑料类产品等;普乐集团大中华区公共事务和可持续发展副总裁耿康介绍,普乐制定了面向循环经济的“设计导则”,即正向选材、优化结构、末端处理,引入全生命周期评估,从设计开始实现全价值链合作。

在闭幕致辞上,活动主办方表示,探索与推广循环可重复使用模式,不仅需要产业链中各方的协调配合,更需要政策、法规、标准的支持以及公众的认同和参与,破局之路需要行业、政府和公众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

来源: 摆脱塑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