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优化调整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发布以来,各地正在迅速贯彻落实,细化执行方案,开展政策培训,加强社会动员,结合自身实际,在隔离转运、核酸检测、人员流动、医疗服务等方面采取更为精准的举措。一些地方也在及时纠正与第九版方案和二十条措施不相符的做法,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米锋介绍,要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完整、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优化防控工作的部署举措,坚决反对两种倾向,既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防止“一封了之”;又要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防止“一放了之”,保障好二十条措施不折不扣落地落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今后国内发生聚集性疫情 只有密接需集中隔离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介绍,今后国内发生聚集性疫情,只有密接需集中隔离,及时准确判定并且管控密切接触者,能够降低密接的密接带来的疫情风险。取消对密接的密接的判定和管理,是基于感染风险大小提出的更加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

需要强调的是,在取消对密接的密接判定的同时,各地对于密接者要做到快判定、快检测、快管控,一旦密接者核酸检测阳性后,在第一时间进一步开展密接者的调查和管控,一环紧扣一环。因此,防控措施要求不但没有放松,反而更高了。

3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可免于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沈洪兵介绍,二十条优化调整措施,都对常态化核酸检测和发生本土疫情后的区域核酸检测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各地要基于疫情风险,科学精准组织开展核酸检测,“既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随意减码”。

一是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求。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主要是要严格落实风险岗位、重点人员的核酸检测要求,做到应检尽检,确保高质量、符合频次要求的核酸检测,不得随意不检、漏检,也不能擅自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二是发生本土疫情后的区域核酸检测要求。发生本土疫情后,要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根据疫情发生地区人口规模大小、感染来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在社区传播风险及传播链是否清晰等因素综合研判,根据风险大小,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确定检测人群的范围、频次和先后顺序。如果当地疫情仅有零星的感染者,传播链条清晰,在没有社区传播风险时,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所在区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感染者活动频繁、停留时间长的其他区,可基于流调研判,划定一定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原则上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三是公共场所查验核酸检测证明的有关要求。为有效防范疫情扩散蔓延,跨区域流动人员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跨省长途客运汽车、跨省客运船舶等交通工具,抵达目的地后要按属地要求进行“落地检”,入住宾馆酒店和进入旅游景区人员须查验健康码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3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可免于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科学精准地优化采样点布局 方便“愿检尽检”和“应检尽检”人群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关于核酸检测点在社会上的布局,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安排,是为方便“愿检尽检”和“应检尽检”人群安排的。关于这项工作,已多次做出部署。一是要科学精准地优化采样点布局,对采样点实行网格化设置管理,覆盖辖区服务人群。二是要向社会公布辖区内所有核酸采样点信息,建立和完善电子地图,并及时更新,方便群众查询并就近就便采样。三是要合理安排采样时间,优化采样人员班次,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灵活错时错峰提供采样服务。四是各地要做好采样点供需情况的监测,密切关注群众检测需求。针对人口密度较大、人流量较高的社区或场所,通过增设采样点、增加采样人员等方式,扩大采样服务供给。
仍将保持“落地检” 可有效防范人员在出发地核酸检测漏检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针对今年7月以来全国新冠疫情出现“点多、频发、面广”特点,部分地区发生较大规模聚集性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加强“落地检”等防控重点措施,是指在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高速公路省界服务区、港口等地设置核酸采样点,按照“自愿、免费、即采即走、不限制流动”原则,面向跨省流动人员提供的核酸检测服务,引导自驾游人员每到一地主动进行核酸检测,进一步推动防控关口前移,严防跨区域疫情的传播扩散。“落地检”措施实施以来,各地对于及时发现高风险区外溢的风险人员,做到跨区域输入疫情的早发现,避免引起本地关联性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落地检”并不是与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的要求相悖,在当前全国疫情形势下,通过“落地检”可有效防范人员在出发地核酸检测漏检,以及旅途中辗转可能被感染等诸多不确定风险,对于现阶段疫情防控非常必要,也很重要,要继续坚持,保护出行人员健康。

第九版防控方案明确高风险区的十条具体管控措施

王丽萍介绍,为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区域和人员管控,更为科学精准进行疫情防控,二十条优化措施中取消了中风险区划定,充分利用好现有防疫资源提高防控效率。同时,这也对各地疫情处置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流调、风险研判等工作应更加精准、高效,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该落实的落到实处,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各地需要不断总结疫情防控实践,积累更多的处置经验,不断探索、创新性做好疫情快速处置。高风险区实行封控措施,其间除核酸检测外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对尚未转运的风险人员、抗原检测阳性、核酸混管阳性的待复核人员、行动不便的病人和高龄老人等特殊人员,应上门采样,实行单采单检。在实施封控后前3天连续开展3次检测,第1天和第3天完成两次全员核酸检测,第2天开展一次抗原检测,后续检测频次可根据检测结果确定;解除管控前24小时内,应完成一次区域内全员核酸检测。第九版防控方案明确高风险区的十条具体管控措施,比如宣传引导,密切关注和及时回应居民诉求,共同营造良好的防控氛围;人员摸排,及时掌握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行动不便人员、血透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慢性病患者等人员情况;生活物资和医疗保障,推动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为上述人员提供就医便利;以及心理关爱,及时对居民的健康指导、心理疏导、情绪安抚等需求提供专业服务等。

制定新冠肺炎分级分类诊疗方案

郭燕红介绍,疫情发生以来,一是持续加强定点医院建设。要求各地指定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的医院作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储备充足救治床位,特别是重症救治床位。二是大力推进方舱医院建设。各地要按照平急结合、应急优先的原则,依托现有的一些大型场馆,确保一旦发生疫情的时候,方舱医院能够快速启用,用于收治轻型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三是加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建设。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是发现社会面病例的重要场所,因此医疗机构按照相关规定规范设置发热诊室或发热门诊,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对可疑患者第一时间进行甄别,一旦出现阳性立即转入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其中,很重要一条即是“加强医疗资源建设”,这是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实际,为了更好、更快、更高效处置疫情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为了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正常医疗服务保障,进一步强弱项、补短板,坚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来源:天津日报

来源: 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