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桃夹子工作室

懒惰有很多种体现方式,对一些人来说是有机会就宅在家里,躺在沙发上捏一天手机,想吃的餐厅就在楼下却宁愿叫外卖来送;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明明手头要完成的事儿一大堆,却宁肯两眼放空,也不愿着手去做。

在很多文化中,“懒惰”都不算是一个好品质。可很多人依然无法抗拒偷一下懒的诱惑。为什么人会变得懒惰呢?

1.懒惰是一种生存策略

如果想给自己的懒惰找一个“合适”的借口,我建议你诉诸于进化心理学。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我们的心理就好比一整套信息处理的装置。和猛兽的利爪以及鸟类的翅膀一样,这些装置也是经由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其目的是处理我们祖先在狩猎等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适应问题。

当我们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上四处漂泊时,有限的精力是一种奢侈品。这些精力被小心地分配到了生存所必须的各种短期目标上,比如寻找下一顿饭和当天晚上睡觉的地方,或者应对一个可能突然从草丛里窜出的天敌。严酷的自然环境不允许我们的祖先去计划长期的目标、去期待一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的迟来的回报。捕食者、自然灾害、疾病和各种意外随时会夺取一个原始人的生命,“活在当下”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生存策略。

相比于在大草原上游荡的日子,文明社会不过是非常近期才出现的事物。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我们需要作出很多长期的规划。可惜,我们那套“原始”的心理机制还来不及跟上环境变化的节奏,结果就是人们很难将精力分配到长期目标上,且容易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期目标。比如说对放假在家的学生来说,老师1个月后要检查的假期作业和眼前的电脑游戏相比,显然是后者更有诱惑力——尽管他知道完不成假期作业会受到惩罚。

2.懒惰者的大脑不太一样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和我们的很多行为以及情绪的产生都有关系。美国范德堡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大脑的前脑岛(脑岛是大脑皮质的一部分,与动机和感知风险有关)接收到的多巴胺越多,人努力工作的欲望就越弱。在实验中,研究者让25名参与者在一系列难易不同的任务中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务。相应的,越简单的任务报酬也就越少。结果发现,倾向于选择困难任务的参与者,前脑岛中的多巴胺水平较低。

这一结果表明,是努力工作还是消极怠工,可能和大脑如何权衡风险与奖励有关。一些人会对高风险高付出高回报的任务感到担忧;而另一些人则更看重大额的回报,而对可能的损失(精力和时间)毫不在意。

3. 懒惰也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研究者用小鼠做实验发现,懒惰是可以遗传的。他们将小鼠分成了爱运动和不爱运动的两组,分开饲养繁殖。结果在经历了16代的繁殖后,爱运动的小鼠的后代,平均一天要跑11公里;而不爱运动的小鼠的后代平均一天只跑6公里。

对小鼠的大脑进行研究后,研究者发现对爱运动的小鼠来说,多巴胺在它们大脑中的作用区域更大。当运动产生的多巴胺与它的受体结合后,能引发快乐的情绪。而“懒惰”基因能够产生一种物质,阻止多巴胺和受体的结合,这样运动就不会引起快乐的情绪了。研究者相信“懒惰”基因对人类也会有类似的作用。

4.当你偷懒时你在想什么

实现长期目标是一件相对痛苦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你付出的辛苦需要等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获得回报。要想坚持实现长期目标,人需要用远处的奖励来“说服”自己克服眼前的付出。问题是奖励不但遥远,而且充满不确定性,这就增加了人们放弃为之努力的可能性。通常来说,自信的人更有可能克服天性中的懒惰,坚持实现长期目标,因为他们更确信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回报。

还有一些人懒惰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目标,或者是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另外,一个人懒惰也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带来什么。对建筑工人来说,他对工作目标的期许可以是一栋崭新的大楼;而对医生来说则可以是病人的康复;而对一个大公司里的普通小职员,可能并不确定自己的辛劳工作实际带来了什么。

另外,恐惧和绝望也会导致懒惰。一些人是因为害怕失败——很好理解,而有一些人则是因为害怕成功,或者说是因为自卑而无法心安理得的享受自己的成功。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担心自己成功后会被委以更重大的责任。因此懒惰就成了一种逃避的手段。而当人们自觉处境毫无希望时,他们就很难着手去做什么以改变这种处境。

5. 如何克服懒惰

尽管从进化上我们有懒惰的趋势,生理和心理上也有各种因素会导致懒惰,但懒惰并不是无法克服的(不过可能很难)。

首先,当我们有一大堆工作要处理时,可以从最简单的那个开始;如果工作的难易程度差不多,则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完成。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让你尽早摆脱懒惰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其次,可以把大的任务拆分成一个个易于完成的小任务。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很多个可以比较快得到回报的短期目标。

如果被工作量吓到,可以想一下完成任务之后你会得到哪些好处。这些好处需要想的尽量具体,这样会更容易激发工作的动机。

最后,要记得清理掉环境中可能导致你分心的事物,比如手机、零食等等。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