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桃夹子工作室

你听过《奈何姓万》的故事吗?
这则故事中说,有个有钱的财主,他家世代都不识字。财主觉得这样不好,就聘请老师给自己的儿子上课,这个老师就从最简单的字开始教起。在纸上写了一划,教他说:这个字念“一”;在纸上写了两划,教他说:这个字念“二”;在纸上写了三划,教他说:这个字念“三”。
财主儿子就感到很高兴,原来写字这么简单!于是就把笔一丢,对他的父亲说:“我已经学会了。”他的父亲很开心,依着儿子把老师辞退了。
不久以后,财主准备找他的一个姓万的朋友来吃饭,让他的儿子早上起床写个请贴。过了很久还没有写成,财主就去催促儿子,没想到儿子生气地说:“天下的姓氏那么多,干嘛非要姓万不可。我从一大早开始写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
这则故事来自明朝著名教育家刘元卿的《应谐录》,教育我们不要偶然学会一点东西就自以为了不起,更不要浅尝辄止。
除去这个意义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这个故事里发现一些数学上的意义。财主的儿子掌握了1,就如同几万年前的人类掌握了用一道刻痕来计数一样。我们有十根手指——好的,现在你有计数的本领了,终于可以数清楚你有几根手指了——数到十也没什么问题。可是,当数字达到“万”的时候,无论是刻痕还是手指,就不那么方便了。
从一到万,数字怎样才能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呢?

我们来看看古巴比伦人是怎么应对的。
为了表达更大的数字,古巴比伦人创造性的将数字列成排,让数字的位置和数字的符号本身拥有了同样重要的意义。
和我们现在习惯使用的十进制不同,古巴比伦人用的是60进制。当时他们通过楔形文字来表达数字,一个纵向的细楔形表示1,好几个这样的楔形组合起来,可以表示2—9,接下来,他们又创造了一个横向的粗楔形来表示10,多个10的楔形符号组合起来,可以表示20,30,40和50。通过这些符号,数字1—59就可以书写下来了。
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真正有趣的事情,发生在古巴比伦人记录60的时候。
当表示60这个数字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再用6个10的符号进行组合,而是在左边开始写出新的一列,写入数字1的符号来表示。
这和我们今天用来表示“10”的方法非常类似。我们并没有用新的符号去表达“10”,而是把“1”放在了左边,赋予了它新的意义——10个1。
这就是所谓的位置计数法,它通过让数字待在不同的位置,来表达出更加复杂、庞大的数值。
当古巴比伦人用60进制来计数的时候,古印度人用10进制作为通用的数字系统——和我们今天一样。换句话说,这个系统的数字以10位进制,逢10进1。
顺便要告诉大家,古印度人不仅是使用10进制的先驱,也是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名不副实,但事实上,这套数字最早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后来由阿拉伯人带入欧洲。它与罗马数字共存于欧洲长达数个世纪之久,因为书写简便等等原因,逐渐成为主流。直到15、16世纪,随着印刷技术的逐渐发达,识字的人越来越多,书写也越来越标准化,这套数字才定格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