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 飞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审核:曲 伸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部分甲状腺结节患者有这样一个想法,治疗就等于对甲状腺结节“格杀勿论”。但事实上,95%以上甲状腺结节属于良性病变,恶性病变仅占2%~5%。然而比例虽小,要是具体到个人就是100%的大问题。因此,收起对甲状腺结节发出的“必杀令”,通过一系列检查手段判断甲状腺结节的“忠奸”是当务之急。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别用极端眼光看结节

“结节”这两个字总让人感觉不那么舒服,往小了说可能只是局部炎症,往大了说恶性肿瘤也未有可知。因此,面对体检报告上“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人们的心理会不由地走上两个极端。一是有人一听到“结节”两个字就非常紧张,生怕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要立即对“结节”杀无赦;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结节没什么大不了的,既不痛又不痒,随它去好了。其实,对于甲状腺结节,不仅病人心里七上八下,医生也颇感头痛。即便是经验十分丰富的专家,也无法在未作综合检查的情况下就给出明确的诊断。

因此,看待甲状腺结节,在思想上切莫走极端。患者应该仔细鉴别、切勿慌张,通过一系列检查手段判断甲状腺结节的“忠奸”是当务之急。

颈部触诊,初辩“忠奸”

颈部触诊是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可就是这看似简单的“一摸”,一些人却摸出了问题——体检报告上多出了“甲状腺结节”五个刺眼的大字。如果将体检项目升级,再多做一项甲状腺B超的话,相信更多的人会成为“结节一族”。

手感+B超,再辨“真伪”

医生会站在受检者身后,用双手的食、中、无名和小指仔细触摸长有结节的部位。通常情况下如果触摸到多个结节,提示病变为良性的可能性比较大。倘若结节只是“一根独苗”,且质地较为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做吞咽动作时活动度较小,就要高度怀疑是否是恶性病变。如果同时摸到结节周边存在肿大的淋巴结,情况就更可疑了。

虽然有经验的医生单凭触摸就能对结节的性质有初步的判断,但最终确诊还是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检验仪器。甲状腺的位置十分表浅,又是不含气体的实质性器官,因此B超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手段,通过B超可以清晰地看到直径仅为2毫米的微小结节。B超不仅能显示结节的大小、形态和位置,还可提示结节是否有钙化、血流状况如何。如果发现结节中有微小的钙化,局部低回声,结节之间血液供应较为丰富,这些都说明结节生长速度较快,提示病灶为恶性的可能性较大,应做进一步的检查。

B超是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的第一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CT和磁共振就毫无意义。CT和磁共振的空间分辨率较高,在精确定位结节及与毗邻组织(如重要血管、神经等)的关系上具有较大优势,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很有必要。

穿刺细胞学检查,终辨“良恶”

辨明甲状腺结节的“善恶忠奸”后,下一步该怎么办?立刻动手术吗?专家指出,为保险起见,可使出最后的杀手锏——穿刺细胞学检查。若在穿刺出的细胞中未检出癌细胞,并不能完全排除恶性结节的可能,也许并未穿刺到恶变的细胞。所以,即便是阴性的患者也应定期随访,每隔半年至一年应做一次B超检查,看结节有没有在短时间内增大。如果体积增大超过15%~20%,就应积极考虑手术。

学会与结节和平相处

正确对待甲状腺结节的态度是“既来之则安之,争取和平共处”。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次,要做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听从有经验的医生的建议,必要时可适当的观察其动态改变,是鉴别诊断的必要过程和最好的手段。必要时行手术治疗,术后医生根据病情进行必要的同位素治疗和甲状腺激素的替代治疗,这样完全可以达到正常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总之,乐观的情绪,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是预防各种疾病的最佳的预防和治疗手段,现在即将实施的分地区选择性加碘方案也是合理有效的预防甲状腺疾病的公共卫生举措。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