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韵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以长江三峡上重叠的“猿声”和 “山”影来衬托小船移动的迅速,既是写景,又是比兴,让读者联想到突破难关、进入坦途时“轻”松愉悦的心情。这里的“猿”是长臂猿,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猿”,我们人类、猩猩、黑猩猩、大猩猩则属于“大猿”。

猿起源于旧世界猴,它和猴一样是灵长类动物,直观的差别在于猴有尾巴,而猿没有。长臂猿有着和身体相比超长的手臂,擅长在树枝间以“荡秋千”的方式前进,一般很少下树。长臂猿以小家庭为单位生活,在清晨,它们常常和自己的邻居对歌以宣示自己的领地,悲怆的歌声可以传到几公里外。

1500年前的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到了唐朝也是“猿声啼不住”,但今天,三峡已经没有长臂猿的踪影了。海南长臂猿是世界上最濒危的一种长臂猿,野生个体仅剩不到20只;两年前刚刚识别出来的新种天行长臂猿也只有不到200只。我们还有机会听到“啼不住”的长臂猿歌声,体会李白“朝辞白帝”时的愉悦心情吗?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六朝开始,吃“长江三鲜”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一种风尚,平民也纷纷效仿。“长江三鲜”是指长江下游出产的三种鱼类:河鲀(豚)和鲥鱼、刀鱼,其中的“河豚”,是有溯河洄游习性的暗纹东方鲀。

暗纹东方鲀在淡水江河里出生,在长江生活一年后会游到东海海域长大,之后每年春天再洄游到淡水河口产卵。河鲀身型圆胖,游动速度很慢,渔民会趁它们洄游产卵之际捕捞它们,此时的河鲀为漫漫洄游路储备了足够的营养,卵巢和精巢也长到一年中最大的时候,特别肥美。诗中的“欲上时”,正是河鲀洄游、将被捕捞上市的时节。

野生河鲀体内含有剧毒的河鲀毒素,古代的食客们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吃河鲀的。北宋时,人们认为煮河豚加 “蒌蒿”“芦芽”、大白菜就可以去毒,这其实是无稽之谈。今天,食用河鲀的安全性高多了,因为人们已经能够养出无毒河鲀了。

当年,“三鲜”都是长江流域常见的鱼类,但今天,鲥鱼、刀鱼已经被列为濒危物种,长江生态环境的破坏令人唏嘘。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