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干性皮肤 ?

每天早上洗完脸以后,什么面霜都不抹感觉脸崩崩的,就是一个干性皮肤。

要少用洗面奶多用护肤霜,用霜剂就行了。在冬天的时候可能还要抹油脂大一点的,洗面奶晚上用一次就可以了。

脸干怎么办?

脸干的原因,冬天天气干冷,干敏皮肤,皮脂膜分泌减少引起的肌肤屏障功能下降,水分和电解质都会流失。

脸干有哪些表现?

化妆不好上妆,用再贵妇的粉底都打造不出奶油肌,干到脱皮,涂什么都觉得皮肤刺刺的,整张脸紧绷发干,摸着又糙又涩,起皮,泛红,刺痛,瘙痒,干、脱皮。

过敏的原因

因为秋冬季节气候的原因。皮脂腺的分泌功能下降,没有足够的皮脂来滋润皮脂膜。表皮中水分流失的速度也会加快。

干的典型症状

化妆不好上妆,用再贵妇的粉底都打造不出奶油肌.干到脱皮,涂什么都觉得皮肤刺刺的,一脱衣服,秋裤里侧沾满了白色小皮屑,手部皮肤又粗又干,牵手时手感都变差.

干性皮肤的护肤步骤

早上的温水洗脸就可以了,不要用洗面奶,尽量少用洗面奶,可以两天用一次。

如果你愿意用爽肤水、紧肤水和精华素选其中一种,然后就用护肤霜,润肤可以偏油一点,乳液比较偏稀,可以用成霜剂,在手上化完了以后霜剂均匀的涂到脸上。

涂完了一遍以后觉得脸上还是干,可以再涂一遍润肤霜,可以多涂几遍。

出门之前一定要抹防晒,干性皮肤的关键是修护皮肤屏障,呵护皮肤屏障。

改变环境,增加室内湿度。比如使用加湿器。

合理清洁,冬天洗澡频率可以保持在 2 ~ 3 天一次,皮肤比较干的可以每周一次,洗澡时间要短,比如控制在 10 分钟以内;水温不宜过高,最好不要超过 37 ℃;

清洁的时候不要过度揉搓,以免破坏角质层。

尽量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沐浴产品,沐浴液或沐浴啫喱更温和,也更适合干性和中性皮肤使用。

pH 值可选择偏中性或弱酸性的,更接近皮肤表层酸碱环境,修护皮肤屏障,做好皮肤保湿,修护皮肤屏障,主要是添加表皮内相同或相似成分,补充其不足。

比如添加天然保湿因子、脂质,皮肤屏障好了,保湿力也就强了,不科学的清洁会进一步加速皮肤屏障受损。

长时间洗热水澡,会减少皮肤表面的皮脂,大力搓澡或频繁搓澡,容易破坏角质层。清洁过度,不仅带走大量皮脂,还会损坏角质层,致使细胞间脂质成分的流失增加,就出现了皮肤干燥脱屑等一系列问题,皮肤屏障保湿的能力就会下降。

气候干冷、以及用暖气空调等设备,会造成环境湿度进一步下降,皮肤水分丢失加剧,现在一些修护产品更注重补充细胞间脂质,护肤品中添加富含神经酰胺类、胆固醇、脂肪酸类等成分,来模拟细胞间脂质的成分。

停留在皮肤表层的这些成分,也有一定程度的封包作用,减小皮肤水分流失,从而达到帮助修护的目的,这类修护皮肤屏障的成分越来越获得了皮肤学界和护肤界的认可。

并且皮肤屏障修护后,保持水分的能力也会增强,因此兼具修护和保湿双重功效,达到「标本兼治」。

对付皮肤干的利器有哪些成分?

维生素E,尿素,维护肌肤,软化角质,舒缓敏感,辅酶 Q10 (泛醌,抗氧化,减少肌肤的氧化应激反应,还能保护皮肤抵抗 UVA 等外界带来的损伤。

牛油果树果脂!,这种成分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够加强皮肤的保湿能力,润肤效果特别赞!

适合冬季的保湿产品该怎么挑选呢?

选含油脂较多的保湿体系,较好的封闭性帮助锁住肌肤水分,避免易刺激成分,香精,争议性防腐剂,避免含有一定的修护舒缓成分。

角鲨烷、,神经酰胺,尿囊素,敏感肌也可以放心使用,无香精、无酒精、无色素,不额外添加质地、触感修饰剂。

护肤品中添加过多的「香精」对于比较敏感的皮肤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刺激性,也可能存在致敏风险。

皮肤太干直接开塞露护肤可以吗?

肯定不行,开塞露里面的确是甘油,甘油的浓度是百分之二的。甘油的浓度要掌握的特别好才行,如果用的不好,这个油抹到脸上,不仅不能够保湿,他还能够把皮肤的水分给吸出来。

这样的话抹上去会觉得油光光的,当你洗完脸皮肤更干了,我们有那么多好的护肤霜,没必要再拿开塞露当护肤霜了。

皮肤特别干日常护理要注意什么?

尽量少用洗面奶,可以两天用一次。

还有一个润肤可以偏油一点,如果是乳液它就比较偏稀,就可以用成霜剂,涂完了一遍以后,你觉得脸上还是干,可以再涂一遍润肤霜,可以多涂几遍,一定会减轻你皮肤干燥的问题。

秋冬季皮肤干需要补水吗?

水是补不到皮肤里面去的,因为任何水不可能通过皮肤直接进到皮下去,皮下有一个真皮层,我们本身自己就有一些玻尿酸,它把自己的水锁到真皮的地方,才能够保证你的皮肤有弹性。

有些美女就是爽肤水紧肤水精华素用的太多了,角质层破坏了,自己的水挥发到空气当中去了,所以皮肤就显得非常的干,所以水是不能从外界的水补到皮肤里面。

而我们是保住自己的水,怎么样保水?一定要保证你的皮肤的皮脂膜是完整的,所以我们一般冬天的时候要抹润肤的霜剂,觉得皮肤不很崩了保湿就够了。保湿就是防止你皮肤的水挥发到空气当中去。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