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绕太阳转的,日心说理论的功劳一般归给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哥白尼的著作确实让日心说在欧洲得以广为流传,但他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人。

实际上,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已经提出了日心说理论。但是他的理论在当时就遭到了很多批评:

第一,地球绕着太阳转的时候,为什么天上的飞鸟不会被落在后面?

第二,地球自转的时候,为什么不会把地表的物体甩出去?

第三,地球的位置如果在变动,那不同位置看到的星空也应该不同,为何观察不到这个不同?

前两个批判实际上是不成立的,但这需要整个物理学的进展才能懂得原因,希腊人没办法知道。第三个批判的答案是恒星和地球的距离极度遥远,星空变化极其微小,肉眼看不出来,要到19世纪才终于依靠精准仪器测得,希腊人无法验证这一点。因此,日心说在古希腊从来没能占据主流地位。

这些问题不但困扰了古希腊人,哥白尼也没有能够回答。他选择日心说,是因为他无法赞同当时主流的地心理论,而不是因为他在日心说本身取得了什么关键突破。

当时欧洲的主流体系是托勒密地心系统。如果只有地球和太阳,那谁绕谁转是等价的,但加上别的天体就麻烦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如何理解行星的逆行?如果万物都是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那么行星的天球上划出的轨迹也应该是一个大圆。现实并非如此:行星在天球上的轨迹有时前进,有时后退。比如所谓的水逆,就是水星暂时后退的时期。

托勒密使用的解决方案有两条。第一,允许圆套圆,天体不是直接绕着地球转,而是绕着虚空中的一个点,这个点再绕着地球转。第二,允许偏心。地球并不在圆周运动的圆心上,而是偏出来一段距离。

这个方法在数学上近乎无懈可击,只要圆够多,什么轨道都能差不多给模拟出来。实际上托勒密体系在当时和观察几乎完美符合。缺点就是,它实在太过繁琐了,中世纪欧洲天文学家大多不相信真正的天体运行会如此麻烦,觉得这只是一套数学工具而已。

换成更符合现实的日心说,照理来说就能够简化。但是,哥白尼系统还不是完全符合现实:他依然相信所有的天体都是圆周运动,而真实的运动是椭圆,不是圆。为了纠正这个偏差,他还是不得不使用圆套圆的办法,用的圆甚至比某些版本的托勒密体系的圆还多。不过,他的系统确实不再需要偏心了。当时的天文学家认为这是他的主要成就,但这并不足以说服天文学界改变想法。

要区分两个系统的高下,现有的数据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只能依靠新的科学工具带来新的观察。这个观察,来自望远镜的使用。伽利略使用望远镜,发现金星就像月球一样,有完整的相位变化,会从全黑变成月牙变成上弦变成全亮。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天文观察发现,金星始终不离太阳附近。如果金星是绕着地球转,只是碰巧和太阳维持近距离,那金星应该始终维持新月的状态。而只有当金星围绕太阳转的时候,才会一会儿在太阳近侧,一会儿在太阳远侧,表现出完整的一套相位。

这个观察没有立刻让地心说退出舞台。天文学界提出了一种折衷方案,那就是其他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太阳和月亮围绕着地球转,又维持了一百年的影响力。但是,这个观察还是彻底终结了之前持续一千多年的托勒密体系,为新的天文学打开了大门。

今天我们回顾科学史的进展,很容易嘲笑那些曾经持有错误观点的历史人物。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持有这些观点有充分的理由,在当时的场景下都和正确观点旗鼓相当。改变这个局面,往往都需要新的科学工具入场。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