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关西科健产业研究院 ( ° ㉦ ° )

提起恐惧症,想必在座的许多人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诸如恐高症、密集恐惧症、幽闭恐惧症之类的心理学名词。恐高症已是几乎人人皆知,据国外某项调查显示,现代都市人群中有近90%的人出现过恐高症状。早年间,网络上曾层流传出“莲蓬乳”、“空手指”一类慎入勿点的PS图片,引发一批网友的密集恐惧症集体发作。不少人长假外出旅游,在看到人山人海的场景之时不禁大呼密集恐惧症要犯了。幽闭恐惧症则是随着电梯的普及与利用越来越多地被提及。

其实除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恐惧症之外,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恐惧症。这些疾病最早的命名大多来源于西方,英文中的-phobia词缀,就是某某恐惧症的意思。与中国相比,西方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历史更长,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开始的更早,到今天产生出形形色色的-phobia也就不足为奇了。《欢乐颂》中刘涛饰演的华尔街出身的白富美安迪被设定患有肢体接触恐惧症,也引发了一些追剧的网友对接触恐惧症这一心理疾病的好奇。

“别,别碰我!” ——【接触恐惧症Aphenphosmphobia】

《欢乐颂》中刘涛饰演的海归女强人安迪由于童年经历影响,严重缺乏安全感,因此无法与人亲密接触,连简单的握手都不行,她所患有的就是肢体接触恐惧症。接触恐惧症患者无法接受触碰他人,也无法忍受被别人所触碰,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的时候这种症状尤为明显,曾经遭受过性暴力的人更容易产生这种恐惧。

“天呐,我好不想参加明天公司的晚餐会!”——【会餐恐惧症Deipnophobia】

顾名思义,会餐恐惧症就是指恐惧与他人一同进餐、攀谈。患有会餐恐惧症的人会排斥参加各种形式的聚餐,参加晚宴对他们来说更是简直犹如奔赴刑场。在外就餐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个人独自进食。会餐恐惧症其实可以看作是社交恐惧症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患者由于对社交场合感到恐惧和忧虑,会感受到强烈的焦虑并伴随着如脸红、呼吸急促、头痛等生理反应。当然,我们一般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在参加社交场合时也会感到轻微的紧张,但不会有显著的生理反应亦不会影响我们的出席,这种情况并不属于会餐恐惧症。

“快来阻止我,我要变身狼人啦!”——【月亮恐惧症Selenophobia】

苏轼有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脍炙人口。人们对月往往抱有着美好的幻想,然而有的人却对高挂于夜空的月亮感到无比畏惧。实际上,患有月亮恐惧症的人恐惧的是有如狼人一般被月亮驱使做出一些危险的举动,而成因多半是由于在孩童时代所听到的关于月亮的恐怖传闻。

“Hippopotomonstrosesquippedaliophobia??WTF!” ——【长单词恐惧症Hippopotomonstrosesquippedaliophobia】

标题中的英文的意思就是“长单词恐惧症”,没错,长单词恐惧症患者对病名本身就抱有恐惧。患者往往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对能否读对单词感到极度不安。遗传因素、性格因素、精神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长单词恐惧症,患者中有一部分人甚至会回避读书和去一些有可能出现过长单词的地方(比如高级餐厅,因为高级餐厅所使用的菜单中出现长单词的几率较高)。

“她像个天仙她太美了,我那么平凡我开不了口” ——【美人恐惧症Venustraphobia】

陈小春的这首歌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在感慨歌中人物爱的卑微的同时,你可曾想过也有美人恐惧症这种病症的存在呢?俗话说,美人如带刺玫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美人恐惧症患者在接近美女的时候,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莫大的压力。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两大点。一是,过往和美女交往的过程中受到过创伤,无法走出失败留下的阴影。二是,对自己的外表缺乏自信,时常怀有劣等感,认为自己和美女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次元壁。

“天厌弃啊!人就只应该外表好看啊!” ——【丑人恐惧症Cacophobia】

与美人恐惧症相对的,就是丑人恐惧症。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在钟楼上绝望地疾呼“天厌弃啊!人就只应该外表好看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以貌取人却是不可取的。患有丑人恐惧症的人不但害怕看到容貌欠佳的人,对周围一切自己认为丑陋之物都怀有恐惧之心。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这样孤单一辈子” ——【恋爱恐惧症Philophobia】

有一类人,感到自己无法陷入恋情,无法接受和人谈情说爱,害怕关系的确立,对本应甜蜜的恋爱感到恐惧。这就是所谓的“恋爱恐惧症”,产生原因也多是由于过去的创伤或是缺乏自信。恋爱恐惧症可细分为三大类,即恋爱前恐惧(拒绝型,机会来临之时也犹豫再三却步不前)、恋爱中焦虑(焦虑型,患得患失,对彼此的恋爱关系缺乏信心)及恋爱后恐惧(受伤型,遭受挫折后对爱情感到悲观失望而拒绝恋爱)。爱情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排斥爱情是不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所以小伙伴们放心大胆地去爱吧!

“不要让我听到好消息!” ——【好消息恐惧症Euphobia】

人人都希望听到好消息,然而患了好消息恐惧症的人却害怕听到那些让众人感到幸福愉悦的好消息。曾经经历过大起大落空欢喜的人相对更容易患上这种恐惧症,他们不单对落在自己身上的好消息感到恐惧,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幸事也感到厌恶,反而在不幸的事情上得到快感,也就是所谓的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不知道对于那些信奉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No news is good news)的好消息恐惧症患者来说,日常会不会格外痛苦呢?

“我现在总是微笑着” ——【小丑恐惧症Coulrophobia】

小丑Joker是DC漫画公司旗下的超级反派,他的其中一句台词就是“我现在总是微笑着”。小丑,本应是给人们带来欢笑的存在,却引发了一些人内心深处的恐惧。产生小丑恐惧症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小丑因其似人而非人的装扮触发了人们的恐怖谷效应(恐怖谷理论:人形玩具或机器人的仿真度越高人们越对其抱有好感,但当超过一个临界点时,好感度会骤降,越逼真则越使人感到恐惧,直至到达恐怖的谷底),也有人说是因为戏剧、电影中有关小丑的可怕情节给人们留下了心理阴影。看到这里也许你不禁会想,或许小丑恐惧症患者是难以心平气和地进入麦当劳用餐的吧。

“不好意思,我花生酱过敏” ——【花生酱恐惧症Arachibutyrophobia】

什么?花生酱也会让人害怕?没错,花生酱恐惧症也是真实存在的一种恐惧症。患者会对花生酱粘在盖子或上颚上面感到恐惧。一旦花生酱粘到嘴巴的上颚,他们会表现出冒汗、颤抖、上颚发痒等反常状态。

“我会不会得XX恐惧症?” ——【恐惧症恐惧症Phobophobia】

恐惧症恐惧症这个病名虽然看起来像是个恶搞的文字游戏,却是真实存在的病症。患者在没有外界因素的情况下,时常担忧恐惧自己会变得对什么东西感到恐惧。有由其它恐惧症发展为恐惧恐惧症的情况,也有突然陷入恐惧症恐惧症怪圈的情况。恐惧恐惧症很多时候与强迫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除了以上列举的种种恐惧症,英文中还有“膝盖恐惧症”(genuphobia),“肚脐恐惧症(omphalophobia)”,“蜘蛛恐惧症”(arachnophobia),“恐蛇症”(ophidiophobia),“恐雷症”(astrapophobia)等几百个与-phobia词缀相关的恐惧症。简直叫人不禁感叹,世界无处不恐惧,今天,你恐惧了吗?

相信各位看过了这些形形色色的恐惧症,可能跟我一样略微有一点鄙视西方人的娇气和矫情,不过鄙视之余还是应该学习西方人在关爱群众心理健康方面的认真和执念。那么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这些恐惧症?如果症状严重到确实需要治疗,心理医生又有什么样的专业手段来帮助我们?

千奇百怪的恐惧症多不胜数,以上也只是略举一二。归纳来看,这些恐惧症或是对具体的事或人的条件反射,或是某种不可名状的心理感受。病因方面,有的是幼年时期遭受的创伤导致的,有的是突发事件带来的应激反应造成的,有的甚至难以追溯缘由。

BBC曾经在一档纪录片中报道过一位患有“恐鸟症”(Ornithophobia)的女性,在她童年时期的某一天,一只海鸥误闯她家的客厅。受惊的海鸥急于逃离,情急之下,把整个房间搅得天翻地覆,不仅带来了不小的破坏,还给当时身处事故现场的当事人带去了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从此之后,这位女性对于一切鸟类都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到她40多岁开始接受正式的专业治疗时,她的症状已经严重到无法出门。她的病因,想必可以归纳为突发事件带去的应激反应与童年时期遭受创伤的复合作用。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古怪的恐惧症难道就没有治疗的办法吗?其实除了药物治疗,还有一些行为疗法被用于治疗各类恐惧症。如认识疗法,就是通过分析恐惧对象,使患者认识恐惧的根源、程度,改变患者对自己对他人对事情的态度与看法,从而达到克服心理问题的目的。系统脱敏法目前被认为是治疗恐惧症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是指让患者循序渐进地暴露于恐怖事物之前或场景之中,通过阶梯性加大恐怖程度,使患者逐步适应刺激、提高心理阈值、摆脱心理困扰。而满灌疗法,也称暴露疗法,它与系统脱敏疗法相反,会一下子大量呈现最强烈的恐怖刺激于患者面前,以迅速矫正患者对恐怖刺激的错误认知,消除恐惧心理。

上面提到的那位恐鸟症女性,最后接受了系统脱敏治疗,大体的方案就是让她从观看鸟类的图片开始,逐步放大图片尺寸,再过度到视频乃至真正的活体鸟类。在这一过程中,医生不断的为其分析产生恐惧的原因,教授缓解身体恐惧反应的方法,在很短的时期内就彻底的让她摆脱了恐惧症的阴霾。

或许有些人是抱着猎奇与好玩的心态来看待这些稀奇古怪的恐惧症的,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些患者本身是饱受着不被常人所理解的压力与痛苦的。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患者,请你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内心中存有畏惧的事物,绝对无畏的勇者并不存在。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由于诱发恐惧反应的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非常少见(如蛇或者蜘蛛),加上恐惧反应也可以受限于可控的程度,只要对恐惧症有科学的认识,明白这不过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完全可以不进行特别的治疗。如果症状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一定要尽早就医,实际上绝大多数恐惧症的治疗对于心理医生而言,都不过是略施小计而已。

来源: 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