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大阪大学前沿免疫中心 陆修远

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让一些原本只存在于学术文献的专业名词变得知名起来,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曾经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初期很多媒体报道中提到过的ADE效应。能够在人体内产生这种效应的病原体,很可能会让疫苗开发以失败告终。那么什么是ADE?我们是否需要担心新冠病毒的ADE效应?注射新冠疫苗会产生ADE效应吗?

什么是ADE?

ADE是“抗体依赖的增强反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的缩写,指的是当病毒感染人体时,人体内存在着的某些针对此病毒的抗体非但不能抵御病毒的入侵,反而会协助病毒感染人体的情况。因为ADE效应依赖抗体存在,只有体内现有了抗体,才可能发生ADE效应。但需要注意的是,理论上无论是通过病毒自然感染还是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都有可能导致ADE效应的发生。

抗体如何被病毒策反,产生ADE效应?

抗体是一类获得性免疫细胞——B细胞产生的,能特异性结合异物的蛋白质。以对抗病毒为例,有效的抗体会通过结合病毒使其失去感染能力,或者容易被免疫细胞识别并清除。但是如果抗体结合在病原体上的位点比较特殊,或者抗体结合力、浓度不够、类型不好等等,以至于不能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免疫细胞在识别结合有这些抗体的病毒的时候,反而会容易被病毒入侵,造成抗体协助病毒感染的效果。

什么病毒容易诱发ADE效应?新冠病毒会吗?

引起ADE效应的病毒中,最臭名昭著的当属黄病毒科的病毒,例如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等等。事实上,ADE效应最早被发现就是因为这些病毒引起的二次感染的严重程度反而会高于首次感染,颠覆了人们对于“免疫”的认知。冠状病毒家族中,引发猫传染性腹膜炎的猫传腹病毒FIPV也会引发ADE效应;一些对于SARS和MERS的体外研究也发现,某些抗体在特定条件下会增强病毒对细胞的感染。所以,严谨地说,我们不能排除新冠病毒也会引起ADE效应的可能性。但是,新冠病毒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一年以上,相比于大量的感染病例,被报告的二次感染病例可以说非常少,所以新冠病毒自然感染引发的ADE效应应该更是极为罕见。

注射新冠疫苗有可能诱发ADE效应吗?我们能做什么?

前面我们提到,就现有的对于ADE作用机制的了解,容易诱发ADE效应的抗体有以下几种可能:抗体的种类不好,抗体在病毒上的结合位点不好,抗体结合力不够以及浓度不够。有研究表明,特定类型的疫苗佐剂会倾向于诱发特定类型的抗体。因此,为了最大限度降低ADE效应的可能性,在疫苗制作过程中,对佐剂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问题,制作疫苗的专家会替我们考虑到。

关于抗体在病毒上的结合位点和结合力的问题可以这样应对:如果体外实验证实针对某些抗原位点的抗体容易诱发ADE,我们在设计疫苗的时候就可以避开这些抗原位点,用病毒中其他的蛋白质作为抗原,引导人体产生有效的抗体。然而目前为止并没有新冠感染诱发ADE的报告,所以排除特殊抗原位点也无从谈起。

实际上,如果疫苗使用的抗原足够复杂,例如灭活疫苗使用的完整病毒,就可以诱导人体产生针对不同抗原位点的抗体,即便其中的某种单一类型的抗体容易诱发ADE效应,其作用也会被其他众多类型的抗体所覆盖掉,从而使得抗体在整体上起到对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理论上更加不容易产生ADE效应也是灭活疫苗的重要优点之一。

以上的两点都是在疫苗的制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一种疫苗经过了临床试验的评估最终上市,应该是值得我们信赖的。与此相比,抗体的浓度不够才是我们最应该注重、也可以有所作为的方面。实际上如果抗体浓度不够,需要担忧不仅仅是ADE效应,还有保护力不足的情况。现有的新冠疫苗都需要接种一剂以上,因此为了在接种疫苗时获得足够的保护力,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在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完成多剂疫苗的接种,帮助免疫系统产生最强的保护力。

ADE效应到底是不是我们注射新冠疫苗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ADE效应确实是疫苗研发中不得不重视的方面,但是在应对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时候,ADE效应并不是我们需要担忧的部分。如果因为担心ADE效应或者疫苗带来的副反应而放弃接种疫苗,无异于因噎废食。在新冠病毒对人体的长期影响尚未明朗的时候,为了保护我们的身体免遭新冠病毒的感染,我们还是要尽可能早地接种疫苗,同时不放松防范,才能尽快地阻断新冠病毒在全球的传播,度过这个将会被载入人类历史的艰难时刻。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